供给侧改革激活农特产业绿色动力
近些年,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实现本地区跨越式发展,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有地方生产优势的特色产业,不仅给广大农民直接带来了可观经济收入,而且促进了当地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快了小城镇建设发展步伐。然而,一些地方过去发展特色产业采用的模式单一,往往是低水平和掠夺资源式的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而且,因特色农产品生产过剩,导致特色农产品滞销,给政府、企业和农民等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出现上述现象,实质是供给侧出了问题。尤其是在特定发展阶段,其供给受制于国内外需求规模和需求水平、技术条件以及公众认知和制度上的各种影响,进而陷入低水平的供给陷阱,结果不仅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还带来大量的无效供给。
要保障特色产业健康发展,走出绿色发展之路,当前急需从特色产业供给侧改革发力。应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新跃升。
一是控制产能,引导过剩产能有序退出。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要完善激励和约束政策,研究引导企业和农民主动退出特色产业过剩产能制度。修订并严格执行强制性农产品市场准入标准,对不符合农作物生产标准和环保不达标的特色农产品,要限制其进入国内外市场,并取消其生产性补贴、税收减免和出口奖励等。出台优惠政策,实行退出过剩特色产业补贴政策。同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企业和农民自愿、市场化的过剩特色产业品种换代改良、新型产业替代升级、产能置换指标交易,形成淘汰落后与发展先进的良性互动机制。
二是调整结构,优化特色产业结构。各地要根据生态资源禀赋,优选适宜当地资源、有市场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加快传统特色农业向现代特色产业转型,增加特色农产品品种,提升特色农产品质量,占领国内外高端市场,促进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因地制宜,采取多样性原则,适度发展特色产业,要兼顾其他物种的生存繁育,再形成规模效益。要对特色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附加值。加大循环经济发展力度,对特色农产品分级利用。推进特色产业转型发展,将农村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要依托特色产业发展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大力兴办农家乐特色旅游。同时,弘扬乡村特色文化,保护原始村落风情风貌,厚植特色产业发展沃土。
三是补齐短板,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一方面,要强化资源环境保护。各地要划定特色产业空间和生态资源空间保护红线,实施生态资源保护与提升行动,改变开发强度过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状况。加快资源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展大规模土地整治行动,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要兼顾生物多样性,严格开展生态示范工作,有选择性引进外来物种,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另一方面,要防治农业环境污染。坚决制止过度消耗资源和滥用化学投入物的行为。加快节水技术应用步伐,控制特色产业用水总量,降低特色产业污水排放强度。强化测土配方施肥,以及病虫害和疫病统防统治等农技工作,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总量,保证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要对特色产业的废弃物,如地膜、废料、秸秆等做到有效利用,减少废弃物总量,保护农村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