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为了患者就医更方便更安全
本报记者(阎 红)家住辽宁省辽阳市的刘大娘脖子上长了个包块,想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看看,可又怕挂不上号。她的儿子王先生在该院网站上看到了“掌上盛京医院”的二维码,扫码关注后,帮母亲预约到专家门诊。刘大娘看病后,在手机上不仅能看到就诊记录,还能看到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三维超声的报告单。王先生说:“就诊流程随时能查到,真是太方便了!”
身份证自助就医、建立终身健康档案、短信/微信/App导诊服务、全闭环围手术过程管理、连接各种医疗设备的医疗互联网……该院院长郭启勇表示,该院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让患者就医更加方便、安全。
患者就医便捷多了
如今,在盛京医院,挂号、交费不用排长队,网上预约或者使用身份证通过自助服务系统就能完成;利用移动网络将检查信息等通过短信提醒患者,通过手机App告诉患者专家出诊时间、诊室地点、前面候诊人数、报告单内容等;针对门诊就诊高峰,开展实时监控,为医院合理调整医疗资源、满足患者就医需求提供决策依据。
该院医务部副主任陆春雪算了一笔账,原来排队挂号和交费加起来平均要花20分钟,现在使用自助机挂号交费平均时间为4分钟,盛京医院日均门诊量是1.2万人次,如果都能通过自助机操作,每天能为患者节省的时间成本达19万余分钟。
医疗安全得到更多保障
该院医务部主任张晓纲告诉记者,在医疗安全方面,该院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平台,优化服务流程,加强药事管理与临床路径管理,全面实现数字化医疗质量管理。
在医疗过程的每个环节上,都会通过扫描腕带二维码或者读取身份证来核实患者身份:护士给药的时候,扫描带有患者二维码的口服药包装和患者腕带二维码,进行身份确认,确保用药准确;手术过程中,手术室、麻醉、病理、输血等多个环节都由医生通过扫描患者腕带二维码进行核实,每进行一步,都会通过文字同步显示在家属等待区的大屏幕上,让家属知晓。
另外,为保证患者危急值信息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处理,该院建立了基于电子病历和短信平台的危急值自反馈管理系统。当患者出现检验危急值时,检验科根据电子病历中开立该检验的医师信息,在办公自动化网中找出相关医师手机号码,通过短信平台自动推送危急值短信,同时在电子病历中生成一个相应的检验危重报告。经治负责医师需要在15分钟内回复短信,30分钟内填写反馈处理意见。如果医生没有及时回复,系统会通过手机短信、PDA(掌上电脑)、邮件等方式提醒医生。
医院运行效率提高了
张晓纲介绍,该院根据已建立的全院人员及科室数据库信息,通过管理网络与医疗网络相融合的综合系统,实现手术分级及抗菌药物管理等的精细化管理。医院现有住院路径病种267个,门诊病种55个,临床路径模板自动关联电子病历,为医疗工作安全、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过信息质控平台,全院每月近万本病历当月可以全部检查一遍。”张晓纲举例说,医生开完用药医嘱,护士审核划价,药局对药品进行审核,并分配到具体药局,物流中心送货到科室。整个过程,医院管理者能实时看到每一步的操作记录。
郭启勇介绍,该院把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医学影像传输系统(PACS)、存储与管理系统(ROS)、检验网络信息系统(LIS)和办公自动化系统(HOA)等集成为一个平台,消灭了院内的信息“孤岛”,提高了医院运行效率。
“所有的医疗行为都在网上晒出来,一个医嘱的完成,一根棉签的去向,都能追踪其全过程。”郭启勇说,原来医生要查一份档案,从调出到送回需要很多时间和人力,如今通过信息系统可以轻松调阅,降低了医院的运行成本。另外,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建立严格的就诊流程管理机制,可以减少人情号、人情检验检查等现象。
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有抓手
2011年,盛京医院完成了信息化平台的全面升级,形成以患者为核心,以电子病历为轴线的医院信息平台。该院首创自反馈式管理系统,该院计算机中心主任全宇介绍,自反馈式管理系统通过设立电子病历自动质量控制项目,每天凌晨对全部在院病历自动进行质量检查,包括预先设立的基础病历书写质量和核心制度执行情况,根据预设的质量缺陷项目分值进行逻辑分析,形成缺陷报表。通过电子病历与三级医师绑定,根据质量缺陷项目分值的不同,自动选择不同的责任人,以短信和消息的形式,发送到各级经治医师手机上,提醒和督促医师及时发现和纠正缺陷,达到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
郭启勇表示,自反馈式管理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接受安全、适当的治疗,同时也对医护人员形成一种约束和保护。此外,信息系统提供了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和公正的考核机制,奖惩分明,使医护人员成为信息化的受益者和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