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本科生起薪4042元IT最赚钱
高考结束,即将报志愿。昨日,第三方教育研究机构麦可思发布了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涵盖了2015届本科、高专高职毕业生就业半年情况多方面数据,对2012届毕业生三年就业情况跟踪分析,可以给您一些参考。
大学哪些专业就业满意度最高?
毕业后什么专业就业率高?
哪些专业收入高?
又有哪些专业不被看好?多少人毕业考研,多少人创业?大学生创业成活率怎么样?毕业生跳槽频率如何?
就业
今年软件、网络、通信、电气工程等专业综合前景看好
分学科看,本科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门类是管理学;最低的是历史学,其次是法学。就业率最高的专业类是护理学类,最低的是物理学类。就业率前三位的专业是物流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
从三届的就业率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本科学科门类中的工学、农学、理学半年后就业率持续上升。高职高专专业大类中的生化与药品大类、交通运输大类、文化教育大类、艺术设计传媒大类半年后就业率持续上升。
在《蓝皮书》中,还列出了2016年的绿牌和红牌专业,绿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专业;红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
2016年本科就业绿牌专业
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审计学、广告学、车辆工程
其中,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车辆工程专业上届也是绿牌专业。
2016年本科就业红牌专业
应用心理学、化学、音乐表演、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美术学
应用心理学、生物科学、美术学、音乐表演上届也是红牌专业,美术学连续三届是红牌专业。
教育、医疗、媒体信息行业就业生逐年增加
行业名称就业比例1中小学教育机构8.4%2其他金融投资业3.1%2互联网运营与网络搜索引擎业3.1%4软件开发业2.5%4全科住院医院(含门诊) 2.5%6储蓄信用中介1.9%6发电、输电业1.9%8住宅建筑施工业1.6%9教育辅助服务业1.4%9高速公路、街道及桥梁建筑业1.4%
2015届本科生
就业率前20位专业
1物流管理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3软件工程
4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5地理信息系统
6人力资源管理
7护理学
8预防医学
9地理科学
10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1市场营销
12食品科学与工程
13车辆工程
14财务管理
15热能与动力工程
16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17工程管理
18数字媒体技术
19小学教育
20数字媒体艺术
2015届
本科毕业生
社会需求量
较大的行业
在就业比例前十位行业中,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增加较多的行业类依次为“教育业”(增加3.6个百分点)、“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增加2.8个百分点)、“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增加1.8个百分点)。
就业比例降低最多的行业类是“建筑业”,降低了2.4个百分点,其次是“机械五金制造业”,降低了1.7个百分点。
从三届的就业趋势可以看出,在就业比例排名前十位的行业类中,本科毕业生在“教育业”和“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行业类就业的比例逐届增加,在“建筑业”、“电子电气仪器设备及电脑制造业”和“机械五金制造业”行业类就业的比例逐届降低。
收入
去年本科生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类行业收入最高
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呈现上升趋势。
在2015届本科学科门类中,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工学(4313元),最低的是医学(3462元)。医学类专业起薪低是受其行业特点影响,工作三年后月收入会有较明显增长。
分专业来看,信息安全、软件工程、微电子学收入位列前三,分别为5486元、5372元、5211元。收入较低的专业前三均为医学类,其次为学前教育、历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
2015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从事的主要职业类月收入最高的是“计算机与数据处理”(5039元),其次是“互联网开发及应用”(5017元)。
月收入最高的行业类为“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4823元),其次是“电子电气仪器设备及电脑制造业”(4552元)。
2015届本科专业
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前20位
全国本科4042元1信息安全5486元2软件工程5372元3微电子学5211元4网络工程5185元5法语5115元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978元7通信工程4828元8电子科学与技术4821元9信息工程4810元10光信息科学与技术4767元11建筑学4656元12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4643元13信息与计算科学4638元14数字媒体艺术4633元15材料物理4617元16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4524元17电子信息工程4523元18应用物理学4495元19表演4493元20交通工程4491元
2015届本科专业
毕业半年后月收入较低的
全国本科4042元1口腔医学2981元2临床医学3351元3麻醉学3369元4学前教育3388元5工程造价3403元6心理学3440元7历史学3466元8思想政治教育3491元9动物医学3500元10教育学3501元
近三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逐年升高
2015届2014届增长大学毕业生3726元3487元239元本科毕业生4042元3773元269元高职高专毕业生3409元3200元209元“211”院校本科毕业生4718元4394元324元非“211”院校本科毕业生3907元3649元258元
毕业三年后月薪涨幅比例达89%
2015届本科毕业生有27.1%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比2014届(20.3%)高6.8个百分点;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比例为1.1%,比2014届(1.2%)略低。
2012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平均月收入为5696元(本科为6371元,高职高专为5020元),与其毕业时相比涨幅比例为87%。其中,本科涨幅比例为89%,高职高专涨幅比例为84%,超过城市居民同期平均薪资涨幅(15.7%)。
从各专业来看,毕业三年后,IT类专业收入依旧领先,医学摆脱了低收入的境况。收入较低的专业分别为化学、体育教学、音乐学、汉语言文学和环境工程。
2012届本科生毕业三年后月收入对比月收入较高前10位专业
全国本科6371元1软件工程8958元2网络工程8241元3电子科学与技术8089元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7932元5信息与计算科学7793元6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7787元7通信工程7648元8工业设计7366元9统计学7298元10金融学7243元
月收入较低前10位专业
全国本科6371元1化学5175元2体育教学5310元3音乐学5458元4汉语言文学5566元5环境工程5641元6临床医学5644元7社会工作5644元8生物技术5680元9化学工程与工艺5828元10数学与应用数学5892元
离职
去年毕业生34%半年内离职
多因发展空间不够、薪资福利偏低
统计显示,2015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4%,与2014届(33%)基本持平。
其中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2015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离职率分别为24%、43%。本科院校中,“211”院校2015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13%,非“211”本科院校2015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26%。
其中,医学半年内离职率最低(12%),文学和农学半年内离职率最高(均为31%)。
2015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的人群有98%发生过主动离职,主动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49%)、“薪资福利偏低”(42%)。
毕业生三年内频繁跳槽的占8%
42%本科毕业生三年内从未跳槽
2012届大学毕业生毕业三年内平均为2.2个雇主工作过,与2011届(2.3个)基本持平。其中本科毕业生的平均雇主数为1.9个,低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平均雇主数(2.5个)。
本科艺术类和新闻传播类毕业生三年内平均雇主数最多(均为2.3个),护理学类毕业生三年内平均雇主数(1.4个)最少。
2012届高职高专广播影视类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三年内平均雇主数最多(均为2.9个),护理类毕业生平均雇主数(1.6个)最少。
有42%的本科毕业生三年内仅为1个雇主工作过,从未跳槽;32%有2个雇主,8%有4个及以上雇主。
创业
去年毕业生创业率3%
集中在教育、零售、媒体行业
自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发布之后,大学毕业生创业比例年年稳步提升。
2015届的自主创业比例是3.0%,比2014届(2.9%)高出0.1个百分点,比文件发布之前的2009届(1.2%)高出1.8个百分点。
2015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3.9%)高于本科毕业生(2.1%)。
2015届
约20.4万大学生创业
主要动因:
“理想就是成为创业者”
“有好的创业项目”
创业项目:
教育产业21.1%
零售商业12.8%
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11.6%
创业者三年后收入比同届生高三千元
2012届毕业生三年后创业存活率47.8%比2010届高
大学毕业生创业群体中大部分是先就业后创业,创业存活率也在逐渐上升。
2010届毕业时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三年后还在创业的比例为42.2%,2012届的创业三年存活率增长为47.8%。
2015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人群的平均月收入为5131元,比2015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收入(4042元)高1089元。
2012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人群的月收入为4076元,在三年后为9660元,明显高于2012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水平。
2015届本科毕业生
半年后平均月收入
自主创业人群5131元本科毕业生平均4042元
相差1089元
2012届本科毕业生
自主创业人群
半年后平均月收入4076元三年后平均月收入9660元
涨幅比例137%本科生平均水平半年后平均月收入3366元三年后平均月收入6371元
涨幅比例89%
读研
去年读研生27%换了专业
毕业生国内读研比例13.5%
本科毕业生读研比例持续上升,动机主要是就业和职业发展需要。2015届本科毕业生国内读研的比例为13.5%,比2014届(11.7%)高1.8个百分点,比2013届(10.8%)高2.7个百分点,三届呈上升趋势。其中,“211”院校2015届毕业生国内读研的比例为26.8%,非“211”本科院校比例为10.8%。
在2015届本科毕业后就读研的毕业生中,有27%转换了专业。在本科学科门类中,读研转换专业比例最低的是医学(11%),最高的是管理学(42%)。毕业生读研的主要动机是就业前景好(51%)和职业发展需要(49%)。读研人群选择研究生院校时最关注的因素是所学专业的声誉(41%)和学校的牌子(23%)。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