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产妇早产婴儿仅870克 系大连有史以来最小宝宝
出生体重仅为870克的宝宝。
文/本报记者 常婷 图/受访者提供
本报讯 43岁高龄的孕妇怀了二孩,妊娠25周出现了重度子痫。这对孕妇和胎儿都是巨大的生命威胁,可母亲爱子心切,希望尽量保住胎儿。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的产科和儿科医生们展开了一场保卫孕妇及胎儿的战斗。
昨日,记者采访了产科主任王丽霞。她告诉记者,去年年底接待了这位高龄孕妇,妊娠25周就出现了子痫。这对于孕妇和胎儿来说都是非常致命的。如果子痫出现的比较晚,胎儿发育差不多成熟,那么还有希望。但仅仅25周就出现了重度的子痫,胎儿十有八九保不住,不仅如此,如果不终止妊娠,孕妇的生命也有危险。可孕妇爱子心切,希望医院能够尽量保胎,能保多久就保多久,他们希望这个小生命能顽强地活下来。医生采取了宫内相应治疗、改善胎盘血供等一系列保胎的办法。起初两周还良好,但到了第29周过6天的时候,情况急转直下,宫内缺氧,胎儿必须分娩,胎儿很有可能无法存活。产科与儿科已经达成了一致,一旦婴儿出生立刻采取治疗。
2018年1月4日,产科实行剖腹产,成功分娩出这个早产儿,是一名女婴,出生体重仅为870克,为超低出生体重儿,经详细检查,被诊断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同时伴有重症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新生儿出生立刻被儿科接手,儿科PICU护士长胡秋凌为其成功进行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入。由于早产儿特殊的机体情况,其插管的难度可想而知,整个过程耗时近2个小时,PICC管的成功置入,为患儿日后治疗提供了“绿色通道”。这是迄今为止该院新生儿PICC成功置管体重最低的新生儿。目前孕妇已经出院,新生儿还在儿科进行治疗。
据了解,这位小宝宝并非我市有史以来最小的宝宝,2015年6月,大连市妇幼保健院成功救治一名超低体重早产儿,呱呱坠地时只有24周,比正常婴儿早产了4个月,当时的体重只有550克,也就比一瓶矿泉水沉一点,个头比成人手掌大不了多少。经过医护人员160多天的精心救治,那个小小的男婴转危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