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寻找“质量关切”的落脚点
全力寻找“质量关切”的落脚点
———贯彻落实省两会精神特别报道之二
新常态下,经济增速、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发展动力都在发生变化,这是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要求我们自觉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把握好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面对经济新常态,我们要如何认识、适应、把握,并实现新跨越?
省长李希在《政府工作报告》“基本思路和取向”的第二条中有如下表述:适应速度和结构变化,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我们要淡化“速度情结”,不可能也不必要再追求发展的高速度,但我们必须强化“质量关切”,用过去拼速度的那股劲儿来追求高质量。 2015,崭新的一年,也翻开了别样的一页。这是属于辽宁人的“时间”。
看经济发展应有新视角
质量,常被用来表示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关切,是关心、关注。
最新现代汉语词典如此解释这两个普通词汇;但是当“质量”和“关切”放在一起时,在当下这个时段乃至今后,于辽宁而言,却具有特殊的意义。
毋庸置疑,辽宁属于传统重化工业比重较大的省份;全国经济飞速发展时,我省自然不会落后,但是当外部经济进入换挡期时,对于辽宁的影响也会不期而至。
尤其是“三期叠加”,它带来的阵痛非常明显;一个均可见的表象是,经济发展中的各种数字在呈现上上下下的波动。有经济学家曾表示,“三期叠加”的影响将不是一个短期过程,经济发展也必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新常态下,经济增速、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发展动力都在发生变化;发展之手给出的直接要求是: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如此,方可稳中求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一个自然的动作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寻找新的增长点,努力增加效益。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追求较高的增速,必须更加关切经济增长质量。
诚如省统计局局长张晶所言:“现在看经济,应该有一个新的视角,不能简单地比较速度高低。不仅要关注总量、规模和速度的波动,更须聚焦经济发展到中高速时期,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变化。”
2003年到2013年,辽宁经济年均增长12.5%。2014年,我省的增速没有那么高,但是实际增长量依然不容小觑。数字显示,2014年辽宁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来的总量,相当于过去十年平均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经济总量的1.5倍。
数字的含金量在增加,提升数字的难度可想而知。这让辽宁要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加关注质量在经济发展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何谓质量关切?就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到调整存量和做优增量并存的方式上来。
趋势性变化正在显现
质量蕴含在经济的实际发展中,这也正是提质的空间所在。张晶说,我省的经济,孕育着多个积极的趋势性变化。
2014年,在新常态下,我省促改革,重转型,产业结构的变化可用“明显”两字来概括。
数据显示,2003年到2011年,辽宁第二产业快速发展,支撑着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始于2012年,尤其是第三产业,开始加大马力,2014年增速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4个百分点,三产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提高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达到41.8%,提高1.2个百分点。除传统服务业以外,现代服务业中的金融业增加值占三产比重接近12%,比2013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从经济增长的动力来看,“三驾马车”中,消费的贡献率明显提升,需求结构正在向更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振兴十年来,拉动经济主要动力靠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70%左右。去年,我省的百姓消费平稳,零售额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初步测算,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于投资的贡献率。这些变化说明我省经济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正从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
与此同时,我省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也在不断优化。
2014年,我省交通运输客货运周转量、金融机构存贷款、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关系数,较2013年均有所提高。这意味着经济发展的匹配程度变得更好,经济发展的内在质量变得更优。
提质,已在进行中。
传统装备制造业是我省的优势产业,如何把优势发挥得更优,沈阳市铁西区多个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已纷纷行动起来,向制造服务商转身———增加后期服务和自主研发在整个附加值中的比重。
今年1月起,沈阳机床全面下放营销网点,建立起供应研发服务、技术应用、投融一体的服务发展平台,自主研发i5系列产品,已经与重庆、陕西等地区签订了巨额订单,实际利润率也将大幅提升。
把“质量关切”融进血液
提质,不是务虚;需要找寻到落脚点。
当下,无论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地区,若想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最需调整的是心态与思维方式,不简单以数字论英雄,淡化“速度情结”,把目光放在“质量关切”上,融进血液,并付诸行动。
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省两会给干部群众以提醒:我们要重新认识速度,并不是任由经济“自摆”或“坐过山车”,而是要坚持底线思维。我们要重新调整速度,不介意增速可以适度放缓,更看重增长的质量,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心放到创新驱动发展上来,放在转方式调结构上来,为产业转型升级留有空间和余地。
考量今后的经济发展动力,我们要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消费的基础作用。
投资在我省基础设施发展中的作用仍然至关重要,在振兴的第一阶段,我省依靠投资进行了公路、港口、码头、机场等大型公共设施基础建设,弥补了历史欠账,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铁西老工业区的凤凰涅———将整个铁西区搬到了铁西新区,就是最好的例子。
因此,投资是我省经济增长的优势,不能丢,但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调结构、提效益。政府要把好投资准入关口,优化投资结构,选好项目。大力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有利、有效益、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加强对行业投资引导力度,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大有效投资力度。引导投资向实体经济、新型城镇化等方向转变。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但却为我省发展内生动力,打开了一扇窗。消费已经接棒,并跑在拉动经济发展赛道的最前方。
拉动消费,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同时也需要我们大力改善消费环境,释放消费潜能,最大化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让百姓愿意消费。
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过程中,传统产业要加快升级、换代,新兴产业要迅速做强做大。巩固壮大传统产业,重点是产品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发展新兴产业,是抢占未来的发展空间。经济提质增效,最终的落脚点是把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做大做强,要培育出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辽字号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