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开创沈阳振兴发展美好明天

24.10.2017  06:57

  10月23日,党的十九大代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易炼红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邀请,做客中国之声直播间,接受《做客中央台》专栏访谈。内容如下:

  记者:十九大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报告,社会反响强烈,这两天各代表团也在热烈讨论,开幕当天,您在现场聆听了报告,哪些内容您比较有感触、体会比较深?

  易炼红:党的十九大是在党和国家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我在现场以一种全神贯注而又激动亢奋的状态聆听了总书记的报告,感到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思想受到深刻的洗礼,热血沸腾,豁然开朗。总书记的报告旗帜鲜明、博大精深、气势磅礴,既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深刻地把握了世情、国情和党情,掷地有声地宣示了我们党的重大政治主张,科学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又紧贴现实、直面问题,真切地把握了社情、民情,很接地气地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各种关切。比如,总书记讲到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讲到“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讲到“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讲到“打赢‘蓝天保卫战’”,这都是人民群众十分关切的现实问题。所以,总书记的报告既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又闪耀着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民本情怀的光辉,感人肺腑、令人震撼。特别是在以下三个方面感触最为深刻。

  第一,报告最鲜明的基调,就是标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报告在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基础上,明确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科学判断。报告中一系列重要论断和重大举措,都是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提出来的,开启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纪元。

  第二,报告最重大的贡献,就是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贯穿报告的灵魂和主线,是原创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新时代的思想灯塔、精神北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华民族发展、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报告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性方向性问题,明确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奋斗目标、根本任务、战略安排。报告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基础上,绘就了“两步走”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并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9个方面作出了具体部署,指明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和着力重点。

  记者:易书记,您从长沙到沈阳任职刚满三个月,5月份和您一起做直播,您当时还主政长沙。您是湖南人,现在沈阳能不能算得上您的“第二故乡”?说起沈阳,历史悠久,老工业基地,这可能是大家的认识,您心目中,沈阳是个什么样的城市?

  易炼红:今年7月份,我从长沙到沈阳工作。在离别生我养我的潇湘大地时,我深情地讲到长沙是我永远眷恋的故乡。在踏上凤落龙潜的辽沈大地后,我深深地被这片神奇的热土所吸引。我在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真情表白,自己从此成为沈阳人,我与沈阳的一切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将把自己全部的忠诚、智慧和力量毫无保留地献给沈阳人民、献给沈阳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尽管到沈阳工作时间还不是很长,但沈阳历史之厚重、文化之厚重、精神之厚重,令我感到很震撼。可以说,我已经完全融入了这座城市,将沈阳视为我的“第二故乡”。谈到对沈阳的感受,我前不久在沈阳举办的“正和岛全球创新大集”活动开幕式上,面对来自国内外的2000多名企业家谈了对沈阳的感受。当时我讲了三句话:第一句话,现在的沈阳是厚积薄发的沈阳。沈阳作为“共和国工业长子”,工业基础雄厚,科技、人才优势非常突出,目前已经到了发展的“窗口期”,全面振兴指日可待。第二句话,现在的沈阳是志存高远的沈阳。在新一轮振兴发展中,沈阳要打头阵当先锋、当好排头兵。未来的沈阳一定是更大的沈阳、更好的沈阳、更美的沈阳。第三句话,现在的沈阳是环境趋优的沈阳。无论是硬件环境还是软件环境,都在变得越来越好,而且沈阳人热情似火、张开双臂欢迎来自国内外所有的投资者和客人。

  记者:沈阳作为东北地区龙头城市,地位举足轻重,沈阳的全面振兴事关东北全面振兴的大局。在这方面沈阳是如何破题的?

  易炼红: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代表性城市,沈阳的确是备受关注的。推动沈阳振兴发展,关键在于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地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对辽宁的振兴发展始终高度重视,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四个着力”“三个推进”的要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明确强调要“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所有这些,都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战略谋划和领航指向,是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东北篇”,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沈阳市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编制了《沈阳振兴发展战略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新一轮振兴发展的总体目标、发展战略和重点任务。制定出台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了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四个着力”“三个推进”要求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

  今年7月,我到沈阳工作后,反复强调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全力以赴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省、市委的要求部署落到实处。我们围绕优化政治生态和实现振兴发展两大任务,组织相关部门迅速研究制定出台了17个政策性和制度性文件,打出一套推动沈阳振兴发展的“组合拳”。这些都是着眼于适应形势发展、解决现实问题、狠抓工作落实而制定的具体措施和办法,而且针对性都很强,目的就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推动振兴发展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做到步步为营、久久为功。我相信,通过这些举措和办法的实施,沈阳振兴发展一定会进一步提速提质提效,沈阳在新一轮振兴发展中打头阵当先锋、当好排头兵一定会成为现实。

  记者: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考察期间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提到,目前东北地区发展遇到新的困难和挑战,这其中有全国“三期叠加”等共性方面的原因,也有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体制机制等个性方面的原因,指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核心症结还是体制机制问题。沈阳市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上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怎么样?

  易炼红:的确如此,体制机制弊端是影响和制约沈阳振兴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能否在深化改革上真正破题决定着老工业基地的未来。我们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振兴发展的关键一招,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把改革向纵深推进。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推动重大改革试点取得新成效。目前,沈阳承担50多项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一批关注度高、影响力强的战略性改革赋予了沈阳先行先试权。我们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努力把党中央、国务院对沈阳老工业基地的关怀支持转化为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上,确定了11个方面42项改革任务,推进国家授权先行先试的27项改革举措,已有9项改革经验上报国家发改委。在自主创新示范区上,积极推进协同创新,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鼓励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与自创区创建初期相比,高新区研发投入占比由2.3%提高至2.9%,有效发明专利增长84.3%,高新技术企业增长57.4%。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沈阳片区上,出台首批105条政策清单,确定115项行政审批改革事项,积极实施20项重大制度创新试验任务,大力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推动“证照分离”改革。目前,沈阳片区新注册企业已经突破1万户。在中德装备产业园建设上,积极推进园区管理体制、工作体系和投融资体制创新改革,构建“管委会+平台公司”的管理和开发建设模式,推行承诺制审批,实现了行政事业“零收费”,中德园已经成为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战略对接的重要载体。

  另一方面,推动重点领域改革迈出新步伐。在国企国资改革上,沈阳机床集团综合改革试点稳步推进,骨干企业“一企一策”改革方案全面实施,115户国有企业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多规合一”改革上,覆盖市区的规划体系进一步健全,项目综合管理、业务协同、联合审批三个平台上线运行,“一张表单”报审模式和“一口受理”服务方式得到全面推广。在军民融合发展上,制定出台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探索军民融合混合所有制改革,合作共建军民融合中心,建立军民融合重点产业园区,组建成立军民融合产业联盟,在“军转民”和“民参军”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记者:沈阳被称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工业基础雄厚,相应地转方式调结构的压力也很大。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所谓高质量,我理解就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如何利用发展机遇,推动沈阳加快转型创新发展?

  易炼红: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沈阳作为老工业基地,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必须加快转型创新发展,切实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上下功夫,努力走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新路。前不久,我们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力争用3—5年打造2个3000—5000亿元级产业、10个千亿元级产业,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制造业升级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发展和传统服务业优化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军民融合发展的产业结构新格局。具体来讲,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实施制造业智能升级三年计划,对100户规模以上企业开展智能改造升级,推动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服务化转变。

  二是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航空、IC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优势产业和大数据、节能环保等成长型的产业,全力集聚发展新动能。

  三是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沈阳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特大型城市,作为面向东北亚的中心城市,要加快服务业改造升级,把沈阳打造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中心。特别是要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个性化、优质化方向发展,全力打造高品质生活服务业集聚中心。比如,在沈阳可以享受到非常优质的医疗、教育服务,非常高端的文化、体育、健身、养老等方面的服务。这样,沈阳就会成为人气旺盛、产业发达的中心城市,对各类人才有更加强大的吸引力和聚集力。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注重发挥好沈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特别是深入实施“盛京人才”战略,制定了含金量非常高的“24条”人才新政。比如,对高端人才、拔尖人才,我们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待遇;对于普通高校毕业生,也有购房补贴、生活补贴等很多优惠政策。

  记者:转型创新,“项目为王”,我们该如何理解“项目为王”?项目在沈阳现阶段发展过程中有怎样的作用?

  易炼红:推动沈阳新一轮振兴发展靠什么?靠项目支撑。没有项目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不了,城市品质提升不了,民生福祉改善不了,生态环境优化不了。所以,一切都要靠项目来支撑、来承载,项目是实现沈阳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关键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项目为王”一点都不虚。所以,我们要求沈阳所有的干部都要强化“项目为王”意识,以项目建设论英雄、评绩效。具体来讲,项目建设的特殊作用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通过引进培育大项目、好项目,为做优做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构筑沈阳新一轮振兴发展的新增长极。二是有利于提品质、拓功能。通过统筹抓好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环境治理、民生改善等各类重大项目,促进产城融合、提升城市品质,推动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城市经济综合体。三是有利于促改革、增活力。通过为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全链条服务,来倒逼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以良好的环境吸引各类要素加快聚集。四是有利于转作风、树导向。通过项目建设的成效,检验各级班子的领导能力、衡量各级干部的工作水平,进一步在全市上下形成围绕项目识人、选人、用人的鲜明导向,营造扭住项目想事、干事、成事的浓厚氛围。

  记者:一段时间以来,坊间都流传着“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我们知道在19日辽宁代表团开放日活动中,也有媒体向您提到了这一问题。“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您怎么看?沈阳市在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有哪些做法?

  易炼红: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推动振兴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来沈阳之前我也的确听到过“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但我到沈阳之后感到“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是不能够成立的。在这里,我讲几组数字。今年以来,沈阳推进投资过亿元以上重点项目631个,总投资8180亿元。这8000多亿投资是逐年铺排的,其中有很多是外来投资。如此多的项目、如此大的投资,足以说明“投资不过山海关”一说立不住。再有,今年以来沈阳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0.47万户,同比增长54.99%。这说明沈阳民间资本在激活,民间投资热度在升温,说明沈阳的营商环境在逐步改善。沈阳营商环境的改善还体现在人才出现“春暖燕归来”的新流向上。现在,不是人才外流,而是大量人才开始向沈阳集聚、流入。今年上半年,沈阳高层次人才引进大幅增长,“国家千人计划人选”增加29%,“长江学者”人才增加40%。同时,具有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人才的流入量也大于流出量。今年上半年,依据养老保险关系的迁移情况,我市普通人才净流入2000多人。我在辽宁代表团媒体开放日回答记者提问时用了一句话,“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将一去不复返。具体来讲,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抓观念创新。我们对沈阳的干部讲了一个事关振兴发展的循环理论,那就是沈阳的振兴发展靠什么?靠走出一条转型创新发展的新路。那么转型创新发展怎么实现?靠项目支撑、项目承载。项目要引得进来、落得了地、建设得好靠什么?靠良好的营商环境。良好的营商环境靠谁来打造?靠我们的广大干部来打造。所以,我们强调各级干部必须树立“项目为王”的意识,以项目建设来推动沈阳新一轮振兴发展;为此,广大干部要强化服务意识,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坚持以服务企业、保护企业家精神、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为己任;由此,广大干部还需强化担当精神,对项目建设、转型创新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要迎难而上、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真正当好企业发展、项目建设的“铺路人”和“守护者”。通过抓这种观念创新,大家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明确了目标。

  二是抓政策扶持。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培育引进人才、服务实体经济等,制定出台《沈阳市振兴实体经济若干政策措施》《沈阳市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性和制度性文件,用更大的力度和更实的措施吸引各类要素和资源集聚沈阳。

  三是抓效能提升。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市共取消下放调整1172项行政职权,大力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一次性受理、一次性办理、一次性办结,要求综合服务效能再提升50%以上。

  四是抓集中整治。大力推进政务服务窗口质量、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垄断性服务行业涉企服务、政府和企业失信、企业正常跨区迁移难等五大专项整治行动,并加大明察暗访和曝光追责力度,以严肃问责倒逼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提质提速提效。今年前三季度,共解决各类营商诉求10.2万件。

  五是抓长效机制。促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步入常态化轨道,将基层探索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并及时向全市推广,使企业家都能够感受到这里灿烂的阳光、滋润的雨露、适宜的土壤,感受到在沈阳发展有奔头。

  记者:我们知道,今年7月国务院批复了沈阳城市总体规划,又赋予了沈阳建设现代化、特大型城市的更高定位。未来的沈阳会建成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城市的发展特别容易千城一面,沈阳给自己的标识是什么?

  易炼红:我讲过一句话,沈阳是“大沈阳”,未来的沈阳一定会是功能完备、品质一流、大气磅礴、形神兼备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我们要围绕建设这样的沈阳来做实大规划、建设大都市、振兴大沈阳,建设具有国际品质和沈阳文化标识、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化、现代化的中心城市,把更加美丽、更高品质的沈阳展示在世人面前。在具体实践中,我们按照总书记的要求,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精准规划。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大力推进“多规合一”,按照“一中心、多组团、串珠式”发展模式,坚持总体规划与重点区域规划相衔接,对每一个片区、每一个地段、每一栋楼宇都精心设计,特别是强化问题导向,全力解决与建设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紧凑城市、人文城市等不相符合的突出问题,有效治理“城市病”,不断提升城市的承载力和舒适感。二是坚持精致建设。强化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把街区道路、公共设施、生态景观当作艺术品来打造,切实用精致建设塑造精美城市、留下经典之作,使每一座建筑、每一个片区都成为展示靓丽沈阳的城市名片。三是坚持精细管理。注重落实“城管为民、城管从严”的理念,按照全覆盖、无死角的要求,抓住城乡接合部、老旧小区等重点区域,着力解决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市容市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沈阳更加整洁、清爽、亮丽、有序。

  记者:老百姓关注的不是经济数据是否亮丽、不是引进了多少大项目,他们更在乎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改善。咱们沈阳改善民生的计划表是不是已经很明晰?如何让振兴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易炼红:总书记反复强调,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民之所盼就是政之所为。听到市民的一些诉求、一些反映、一些心愿,我感到肩上的责任沉甸甸,我们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反复强调,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人民群众期盼的事情变成我们要干的事情,把我们在干的事情变成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把我们干成的事情变成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事情,让沈阳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我们现在对民生的关注度是很高的,把民意诉求作为我们作决策、办事情的最高准则。我们强调,要全力做好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坚持从老百姓身边的小事、实事干起,让人民群众能够经常性地感受到身边在发生令人满意的变化。比如,我们对老旧社区进行全面改造提质,让住在这里的居民感受到人居环境变得更美,让他们生活得更加舒心。

  记者: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之前,由于辽宁的党风政风遭到破坏,直接导致营商环境一度成为辽宁的短板。随着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逐步修复,您感受到了哪些变化?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推进作风建设,营造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沈阳会怎么做?

  易炼红:我感到,辽宁的政治生态正在朝着山清水秀、风清气正的方向发展。正如省委书记李希所说的那样,我们经历了刮骨疗毒,正在浴火重生。现在,整个辽宁的政治生态越来越好,振兴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下一步,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作风转变为抓手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作风建设。一是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守纪律、讲规矩的氛围。二是立根铸魂抓学习。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促进广大党员干部铸牢理想信念宗旨之魂,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公仆本色。三是严把选人用人关。认真贯彻好干部“五条标准”,把想作为、勤作为、敢作为、善作为的干部选上来、用起来,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打造一支有情怀、有担当、有能力的干部队伍。四是严考实核转作风。大力弘扬“马上办”和“钉钉子”精神,完善狠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发挥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引导广大干部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将振兴发展各项任务办好办实、钉准钉牢。五是坚定不移反腐败。始终保持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态势,彻底肃清王珉等人的流毒和影响,坚决破除“圈子文化”“码头文化”,推动政治生态实现根本好转。

打好推动沈阳振兴发展的“组合拳”
  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Syd.Com.Cn
振兴发展必须加速新旧动能转换
本报记者 刘勇 毕玉才      【市县委书记读报Syd.Com.Cn
打铁必须自身硬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人民政府
在新一轮振兴发展中打头阵当先锋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东北振兴发展始终高Syd.Com.Cn
易炼红:沈阳切实在辽宁新一轮振兴发展中当先锋
     中国网10月20日讯 党的十九大辽Sy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