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全县脱贫动脉 助推农村经济腾飞

15.11.2016  13:35

—— 建昌县87条精准脱贫路建设纪实

编者按:在翻滚的历史车轮中,2016年注定与众不同,脱贫攻坚决胜期的闪光足迹,必将被载入史册。尤其是对贫困县——建昌县来说,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建昌人民感受到变化最大、得到实惠最多的,莫过于生活在大山里的百姓出行条件的改善。87条纵横交错在大山深处群山峻岭中的精准脱贫路,凝聚着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爱,饱含着省交通厅、省公路局领导对建昌县真扶贫、扶真贫的情怀,还有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全力以赴工作。精准扶贫路,突破了建昌整体脱贫工作中路难行的瓶颈,彻底解除了27个乡镇80个行政村235个自然屯村民的“出行难、就医难、上学难、农产品销售难、脱贫致富更难”的困境,让久居大山深处的百姓圆上了祖祖辈辈都期盼的“修路梦”。一条路,兴旺一个产业;一条路,让一个贫困村脱贫;一条路,盘活了资源,助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这样的故事正在建昌的大山深处一幕幕上演。

 

  建昌县借助省委书记李希包扶建昌、我市举全市之力帮扶建昌的机遇,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关注下,在省交通厅、省公路局的鼎力帮扶下,让山里人的“修路梦”变成了现实。“杂草乱石”、“坑洼泥泞”的行路难已成为历史,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的路难行问题彻底得到解决。老人们脸上的褶皱舒展开了,孩子们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青年们有了脱贫致富的资本。正如10月13日至14日,李希到建昌就扶贫工作调研时说的那样:“建昌县要正确处理‘输血’与‘造血’的关系,只有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看病难、吃水难、走路难、上学难等方面加大投入,才能彻底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才能如期实现整体脱贫。

  建昌的偏远山村因山高谷深的地貌特征,加上历史欠账较多,千百年来,生活在山里的百姓饱受交通不便之苦。山里丰富的资源,也因交通的落后得不到及时有效开发,资源优势难以转化成经济优势。路难行成为脱贫工作的最大障碍。为解决这一难题,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下,省交通厅、省公路局确定了建昌162.3公里的精准扶贫路修建项目,该项目于7月中旬开始施工,经过县交通局紧张施工,9月15日精准扶贫路工程黑色路面全部竣工,水泥路面于10月末全部竣工。一条条崭新的水泥路,在大山深处纵横交错,绵延百里,气势恢宏。

   11月2日,记者在建昌县交通局重点项目办主任宋广斌的带领下,利用一天时间,行程320公里,深入采访了建昌3个乡镇9个行政村14个自然屯,期间横跨建昌13个乡镇,所到之处皆是惊喜和感动,感动于各级领导给建昌脱贫工作注入的力量,感动于建昌公路建设者在高山深谷中打通了偏远山区经济动脉,感动于建昌精准脱贫路改变了千百年来山里百姓出行难题。

  秋阳高照,晴空万里。当日上午,记者从建昌县城出发向东行驶,途经石佛乡,前往玲珑塔镇胜利村的二道沟、小灰窑子、黑山沟三个自然屯采访。从国道通武线玲珑塔路段向东行驶,就进入了刚刚修好的水泥板路。这是87条精准脱贫路中的一条,该路弯弯曲曲地向山里延伸,两侧是高几十米的峭壁和几米深的悬崖,让人感动于修路者劈山开路的辛苦。这条路被当地村民称为“十八拐”路,全长3.5公里,是3个自然屯200余户600多口人出行的必经之路。过去,在雨季山洪来临时,当地百姓只能趟着没过膝盖的河水出行,百姓戏称这条路是“水陆两用”路。顺着水泥路走到尽头,是74岁村民党海鹏的家。“这条路通车那天,我和老伴儿高兴得不得了,就像做梦一样。我让老伴儿掐我一下,她打我一拳,说我咋像个孩子似的,可是她自己却笑出了眼泪。”党海鹏激动地说。以前,住在这里的老人很少外出,每天只能看着这“巴掌大的一块儿天”。许多年轻人都选择搬迁到交通便利的外村居住,留下的村民中有1/3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这3个自然屯有6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是我村整体脱贫最难啃的‘硬骨头’。如今,3.5公里的脱贫路修好了,我村的整体脱贫就指日可待啦!”胜利村党支部书记包瑞生信心满怀地说。

  结束对玲珑塔镇胜利村的采访,记者又来到该镇的毛杖子村棒槌山屯。这是个位于半山腰的自然屯,住着28户村民,这里有独特的自然风景和淳朴的民风。从山脚下到屯里是1.1公里的水泥路,步行只需要十几分钟,可是没修路之前,村民往返需要4个小时。百姓所需的基本日用品只能靠肩挑人扛,一袋大米需要往返两次才能背回家中。就医难,上学难,成了当地村民的头等大事。屯中有7个小学生、1个初中生,每天这些孩子上下学都需要往返那条羊肠小道,家长接送孩子吃尽了苦头。

  当地村民张全文告诉记者,去年有一名村民半夜突发脑出血急需到医院治疗,他们几个男人就用半扇门和绳子做了一副担架,足足用了两个多小时才把病人抬到山下。有史以来,不知道有多少突发急性病的村民,因为路难行而耽误治疗。

  现在,村民出行开车只需要几分钟,步行也只是十几分钟。“以前秋收,收玉米都是靠肩膀一袋一袋地扛回家。今天,我用上了三轮车。开车行驶在这条路上,那才叫幸福呢!”刚刚购买三轮车的村民刘风军一边说一边启动三轮车,美滋滋地坐在上面,满脸的幸福。

  当日下午,记者从玲珑塔镇出发赶往和尚房子乡采访,途经小德营子、巴什罕、二道湾子、雷家店、大屯、黑山科、养马甸子7个乡镇。和尚房子乡的乔杖子村素有“大美梨村”之称,每年产花梨、白梨25万公斤。尽管如此,但是该村并没有因为盛产优质白梨而脱贫,原因就是交通闭塞,严重影响梨果运输,致使梨果滞销,有的梨果干脆就喂牲口。“一进水泉沟,步步踩石头,雨来山洪如猛兽,水过一片乱石头,十人见了十人愁,不知路该怎么走。”这是当地村民流传的关于行路难的打油诗。经济落后,日子困难,村里的男人说不上媳妇,光棍就多。“谁家姑娘愿意嫁到这山沟沟里啊?那不是遭罪嘛!过去说这里是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一点都不夸张。”村民吴锡海说。吴锡海家住在村子的最里面,院子里晒着大枣和核桃,堆放着几十筐大白梨。他告诉记者,过几天就有小商贩来收购这些特产了,价格已经说好,大白梨的价格比去年高一倍。村支书刘文金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全村梨果产量是25万公斤,按照去年每公斤1元,今年每公斤2元的价格计算,全村农民人均收入可增加1300元。

  从和尚房子乡到老大杖子乡全程100余公里,途经贺杖子、喇嘛洞、新开岭、要路沟4个乡镇。老大杖子乡金牛洞子村是鸡鸣三县(建昌、青龙、凌源)、脚踏两省(辽宁省、河北省)的地方,是该乡最偏僻的行政村,全村有3000多亩耕地,2000多口人。金牛洞子村四周被大山包围着,人们祖祖辈辈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村的路从1996年就开始修,都是村支部书记齐汉普带领我们农民自己修。只不过那几年都是小打小闹,修了坏,坏了再修,不顶用。”一位村民对此记忆深刻。今年的精准扶贫路,彻底解决了该村的实际问题。开始修路那天,村民兴奋地燃放起鞭炮。路修好了,在齐汉普的心中,一个新的脱贫致富规划已形成。“我们这儿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堪称世外桃源。我们要发展旅游业,还要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协调发展,以此增加农民收入。”齐汉普兴奋地说。夕阳的余晖淡淡地照在刚刚修好的精准扶贫路上,也映红了金牛洞子村村民的笑脸。对于明天,每一位村民都充满憧憬,充满信心。

  从老大杖子乡返程,已经是日落西山。在车上,宋广斌说,今年在省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建昌县的公路建设有了一个新的跨越,修路的数量比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修路的总和还要多,其中,县级公路14.6公里大中修、乡村公路124.4公里大中修、撤并村路62.4公里、精准扶贫路162.3公里等系列工程。建昌的道路建设凝聚了县交通局领导干部的心血。工程一开工,他们就和施工人员吃住在工地,不放过一丝一毫的质量问题,把好工程质量关。主管道路工程的县交通局副局长刘兴志在工程施工中,靠前指挥,长期工作在一线,足迹几乎踏遍了27个乡镇所有修路施工一线。“总投资4200余万元的精准脱贫路建设工程,是全县脱贫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造福子孙万代的千秋大业,县交通局既要对县委、县政府负责,更要给省委、省政府领导和省交通厅和省公路局交一份满意的案卷。”县交通局局长陈宝东说。

  陈宝东表示,在省委、省政府,省交通厅和省公路局及我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明年总投资5.1亿元、全长21.233公里的绕城路工程计划实施;总投资8000多万元的画廊谷景区19.5公里的道路工程也计划开工建设。届时,建昌将迎来公路建设的黄金期。同时,还计划利用6亿元资金,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境内17条乡级以上农村公路标准化建设。

  今日的建昌,一条条新建的农村公路,饱含了省委、省政府领导重视建昌农村公路建设、支持脱贫工作的情怀,更承载着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