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项目增多 是政府规模扩大的推手
现如今,政府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政府规模也越来越大,其公共支出的规模一般都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规模小一些,主要是市场化水平不高,征税能力有限。一旦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规模也将持续扩大。这会导致很多问题,比如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财政赤字越来越多,服务效率却越来越低下。
控制政府规模,关键要看现代政府的规模是如何扩张的。美国行政学家彼特斯教授分析了津贴、性别平等、老龄化、财政压力、政治过程、资本主义衰退和公共官僚等导致政府规模扩大的因素。这些因素无疑是政府规模扩大的核心推动力。
公众对公共问题解决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也推动了政府规模的扩张。教育、医疗、养老、安全、减灾、原子能和太空计划等很多领域的公共服务,都需要高技术的专家,还需要大规模的投入。由于国际化的影响,这些服务的标准都向高质量的标杆看齐,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这却是政府的强项。
此外,政治制度存在有利于政府规模扩张的弱点。比如立法机构是控制政府规模的重要力量,但是立法机构受政治斗争影响很直接,议员职业很不稳定,如果要稳定,就要讨好选民,结果本来用来控制政府规模的立法机构也往往成了政府规模扩大的推手。政府机构中的民选官员,也缺乏决策和管理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不容易真正推动精简政府。
公众普遍对大政府感到不满,这是缩小政府规模的宝贵力量,也促使很多国家进行了成功的改革。比如新西兰和英国,公共服务很多都私有化了。不过,私有化之后出现了价格过高的问题。这意味着精简政府影响到了公众的利益。这时候公众的看法就发生了改变,反对大政府的态度就开始缓和。在这种矛盾的情况下,彼特斯认为:“通常而言,政府不会真正从一个政策领域完全退出,相反,它必须寻找新的方式,在实现公共目标的同时,又对行动的方式和成本加以限制。”这一分析,不仅揭示了政府规模问题的复杂性,也展示了彼特斯作为著名行政学家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