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工业长子”引领东北振兴大突围

16.10.2017  16:25

  作为振兴东北的“排头兵”,沈阳面临新抉择、新优势、新机遇多重叠加、裂变放大,奋力发挥创新示范引领作用,发挥区域经济辐射带动作用,正在加速摆脱被动落后局面。

  沈阳,东北唯一特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素有“共和国工业长子”之称。

  日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该市调研了解到,近年来,在振兴发展新征程上,沈阳干部群众怀着强烈使命感、责任感,找准新坐标、施展新作为,展现出新的发展精神状态:保持发展定力,坚定发展信心,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弘扬“马上办”“钉钉子”精神,推动工作一项一项落实,难题一个一个破解,重塑振兴发展的“精气神”;树立“项目为王”意识,推动转型创新发展,啃下深化改革的“硬骨头”……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精准施策,直指振兴痛点、难点、关键点。

  “沈阳振兴前景广阔,但也确实面临一些困难,正处于转型创新发展的关键期、深入推进改革的攻坚期、重大历史机遇的叠加期。”接受本刊记者采访中,沈阳市委书记易炼红认为,沈阳在东北振兴中肩负着当好“排头兵”的历史重任,必须摆脱传统思维模式和固有路径依赖,发挥创新示范引领作用,发挥区域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加速摆脱被动落后局面,拼出美好新未来。

   咬定“振兴”不放松

  “历史文化积淀厚重,产业发展根基坚实,科技人才资源丰富,城市人文精神强大。”今年7月20日履新沈阳市委书记的易炼红,从7月22日至8月4日,14天内马不停蹄,一口气跑完全市13个区县(市)和重要部门密集调研,沈阳的城市特色令其感受深刻。

  在其看来,从全球范围来看,英国的伯明翰、德国的鲁尔、美国的匹兹堡等老工业基地,都是通过转型创新发展来摆脱困境。“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的必由之路和治本之策。

  2016年11月,沈阳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了未来5年和15年奋斗目标,通过了《沈阳振兴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到2020年把沈阳建成引领实现东北振兴发展的中心城市,到2030年建设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国际中心城市,推进国际化、区域一体化、城市空间优化、产业多元化和人的现代化五大发展战略。

  今年以来,沈阳振兴发展迈出新步伐,地区生产总值降幅收窄4.6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降幅收窄33.6个百分点,内生发展活力增强,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幅分别达5.6%、6.8%。

  与此同时,经济下行和固定资产投资降幅压力仍然较大;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步伐还不够快,国有企业负担过重;少数干部缺乏担当和责任意识,亟待扭转。这些问题引起沈阳市决策层高度重视。进一步将目光聚焦到如何更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国企改革、推进干部作风转变上来,尽快实现振兴发展新突破。

  蓝图绘就,需要持之以恒干到底、干成功。《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了解到,沈阳并未因领导层的调整而对蓝图规划改弦易辙,而是以只争朝夕的奋发精神,应对发展新挑战,脚踏实地抓落实,把既定科学目标变为现实。

  8月28日,沈阳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保持发展定力、坚定发展信心,不提新目标,不提新口号,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以坚实的前进步伐,奋力走出全面振兴新路子。”

  按照中央和辽宁省委部署,沈阳围绕优化政治生态和实现振兴发展两大任务,最近制定出台一系列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政策措施,推出《关于坚持和贯彻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的若干意见》《关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的若干意见》《沈阳市容错纠错实施办法》《关于振兴实体经济的若干举措》等8个文件。

  这些战略举措,以问题为导向,从方法论层面,强力打出一整套转型创新发展的组合拳,为干部干事创业、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提供保障,增强振兴发展新动能。

   “钉钉子”精神促作风转变

  “推进干部作风转变,必须弘扬‘马上办’、‘钉钉子’精神。”采访中,易炼红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老工业基地振兴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关键时期,任务艰巨而繁重,一刻也等不得、慢不得、耽误不得。要真正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推动工作一项一项落实,难题一个一个破解。”

  针对个别干部懒政、怠政,情况不清,作风不实,精神不振,做事情拖拖拉拉、粗粗拉拉,工作效率低下情况,沈阳市弘扬“马上办”作风,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干劲谋划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强调“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一抓到底,“一锤子接着一锤子钉”,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拼劲开展工作,以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韧劲推进工作。

  本刊记者调研中发现,“马上办”、“钉钉子”并非空喊,而是有标准,有约束,有考核。对于推进“放管服”改革、“平台化”工作机制、限时办结、百姓办事“最多跑一次”等十方面制定了具体要求举措。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从根本上解决“中梗阻”、“最后一公里”、“为官不为”等问题,将振兴发展各项举措落地落实。

  “沈阳的营商环境变了。”位于沈阳市浑南区的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公司企划部部长范海波感慨地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最近我们扩建厂房,按以前审批效率,明年才能干完,但政府‘一站式’办公缩短流程,使得企业抢在入冬前就能投产。”

  “作风转变也是生产力”,浑南区委书记、沈阳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王一兵向本刊记者介绍说,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激情进一步迸发。今年1~9月,浑南区地区生产总值逆势增长8%;税收增长5.2%;服务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成为带动沈阳传统产业转型创新升级的新引擎。

  市委督查室主任、市营商办副主任程谟刚介绍,大力弘扬“马上办”和“钉钉子”精神,加速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吸引重大项目、集聚创新资源、倒逼改革深化,为沈阳实现转型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再造厚积薄发新动力

  近两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沈阳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下降较大,今年上半年下降36.6%。重大项目、优质项目储备少,新产业新业态有待壮大。三次产业结构不协调,特别是轻重工业结构失衡,重工业占比78.8%,对经济周期敏感;国企“大而全”、“小而全”突出,产业配套和产品竞争力弱,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与南京、厦门相差10个百分点以上。

  滚石上山,山险石巨。“在沈阳新一轮振兴发展的非常之时,必须有非常之精神、非常之作风、非常之举措、非常之作为。”沈阳市委决策层认为,面对严峻挑战,一定要树立和强化“项目为王”意识,坚持发展向项目聚焦,工作向项目发力,成效以项目检验,始终以项目建设评绩效、论英雄。

  今年5月,总投资76亿元的华晨宝马大东新工厂投产,8月开始量产宝马旗下新一代5系轿车,规划产能为20万辆。“围绕华晨宝马整车生产,大东区已集聚配套企业30多家,未来几年总产值有望达到2000亿元以上。”沈阳市大东区代区长刘克武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华晨宝马在汽车行业整体下行背景下逆势而上,带动当地汽车工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没有好的发展项目,转型创新、提升城市品质、改善民生都将无从谈起。”沈阳市决策层凝聚共识:“项目是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支撑。”年初以来,沈阳市项目建设不断升温,助推经济“筑底企稳、稳中向好”。市委市政府要求,国家级园区每年必须引进投资50亿元至100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省级园区每年必须引进投资20亿元以上的项目。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打响项目建设“擂台赛”。

  “推动振兴,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沈阳抓住三季度项目建设黄金期机遇,加快华晨宝马研发中心、明日宇航航空东北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强力推进597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展开全面建设。

  在铁西区,今年上半年有70个全市重点项目开复工,186个区级重点项目正在加紧落地,上半年各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培育机器人、航空、IC装备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新动能,以智能化、服务化、高端化、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项目建设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企改革中日益发挥作用。

  沈阳机床集团在全球首创i5智能机床技术,已累计签约50多家i5智能制造谷和智能工厂,创新业务收入比重从原来不到10%提高到35%,但由于负债率过高、负担过重等问题,企业发展受到影响。目前,以股权结构、业务经营结构等整体性调整为重点的综合改革,正在沈阳机床集团全面实施。

  “要敢于涉险滩,坚决啃下国企改革硬骨头。”沈阳市市长姜有为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沈阳以一企一策方式,全面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国资布局,促进国企做大做强。沈鼓、北方重工、东药等重点国企进一步通过改革转换机制,卸掉包袱,焕发活力。目前,沈阳一系列振兴发展的政策措施带来巨大红利,正在迎来厚积薄发发展新阶段。

  (转自2017-10-14《瞭望》新闻周刊)

  编辑: zfw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