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外第一桥 藏身地下数百年

05.03.2018  12:55

  金代“天盛号”石桥(场景再现)

  “关外第一桥”,这名头可够大了,很容易就让人联想起那些一虹横跨天际的钢铁雄姿。不过这“关外第一桥”通长不到5米,却能坐实这“关外第一”的名头,是因为人家岁数在那儿摆着呢。公元1170年,距今已经快九百年了。

  这座金代的石桥,也被称为微型版的卢沟桥。它的诞生要比名声赫赫的卢沟桥早19年。或许是因为它的娇小,一场大水就足以将它湮没,而它一旦重新面世,便成为一个时代恒远的具象记忆。

   由店名而得名

  凌源有一条河叫渗津河,属于内陆季节河,季节河简单说就是有水的时候很可能发大水,干旱可能就断流了。有个统计数字,是从1889年到2004年的,一百来年间,流域内发生旱灾62次,其中大旱26次;发生水灾41次,其中大水灾19次。1962年7月连续7日降雨290毫米,导致其流经的老厂子水库决口垮坝。仅凭数据看,这河就没一年是老实的。

  河不老实,尤其是在水势大的时候,东北老话叫“”,就是说,江河改道。渗津河在没被人力成功束缚之前自然也“”过,在离现在的河道大约200米的地方,有一座已经被小院保护起来的石桥——“天盛号石桥”。这说明在建桥的金代,渗津河是在桥下流过的,那时候还不叫渗津河,叫“狗河川”。

  渗津河最早的名字可以追溯到汉朝,那时候叫“石城川水”。追溯历史的话,早在6000年前,人类就在渗津河两岸繁衍生息。那时候属于红山文化时期,2009年,在渗津河附近田家沟发现了红山文化墓葬。墓葬不稀奇,但是这是首次发现男女合葬墓。有研究者据此认为,早在6000年前,人类可能就有了较为固定的配偶关系。而在2015年,在渗津河汇入大凌河的交汇处,发现了商代晚期的村落遗址。它们都和“天盛号石桥”一样,曾经为岁月所掩埋,又因偶然的机会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

  “天盛号石桥”的名字来源于它出土的“天盛号村”。天盛号,是清朝时候当地的一个商号,位于承德到喀左的通衢大道附近。由店名而村名而桥名。但在建桥时,也就是金代,这桥附近是叫孙家庄。

  1979年5月,辽宁省文物普查队在凌源县天盛号公社天盛号大队塔子沟门农田地里发现了一座古代石拱桥。经了解,1977年秋,该地社员在搞农田基本建设时,曾于耕土下一米处发现石桥,当时桥已遭破坏,后经有关部门制止,拱券以下部分才得以保存下来。1979年10月,考古人员又对桥址进行了清理。1980年,进行了原地修复。1988年起,为辽宁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李京) 作者:李振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