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关注:辩证把握经济工作的稳与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今年贯彻好这个总基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落实稳中求进,“稳”与“进”的关系是什么,哪些工作需要“稳”,哪些工作需要“进”……这些都是做好新一年经济工作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
在“稳”与“进”的关系问题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得很清楚:“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这明确地指出了“稳”与“进”的先后、主次、重轻、急缓,首先要“稳”,其次是“进”。可以进一步解释为,如果我国的经济资源和政策能力只能实现“稳”,那么“进”的方面就要往后放一放。如果保持“稳”的同时还有经济资源和政策能力,也不能冒进和乱进,而是要在关键领域去作为和进取。
“稳”的根本含义是经济社会稳定,要在稳就业化风险治污染三个层次进行部署
如何理解和实现“稳”,首先要回答什么是“稳”,“稳”的根本含义就是经济社会稳定。在新的一年,经济工作如何做才能更有效地保稳,需要在三个层次上进行部署,即稳就业、化风险、治污染。之所以称为三个层次,是因为它们的重要性并不相同。根据经济形势和社会态势,“稳”最关键的是稳就业,其次是化风险,最后是治污染。
“稳”的底线是稳就业。就业稳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础,如果实现了就业稳定,经济平稳和社会安全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就业稳定意味着广大人民群众有稳定的工作,有可靠的收入来源,衣食住行、教育医疗、体育文化等基本需求都有保障。稳就业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国家政策重视,2017年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就高度强调就业问题,指出就业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是最大的民生,我们制定经济增长目标,根本上是为了保障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并在实践层面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第二个层次是化风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如果一些风险点失控,不仅会对经济发展,还会对群众基本生活带来严重冲击和震荡。如果进一步引发系统性风险和一定程度的经济与社会危机,对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都是极大的威胁。为此,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务必要化解和控制当前存在的多种风险,尤其是对经济体系威胁较大的金融性风险和对民众生活危害较大的房地产风险。
第三个层次是治污染。污染问题对稳定的影响人们已感觉到了,最近几年雾霾频发,极端重污染天气过程引发高度的社会关注和民众焦虑,对经济、政治、社会、民生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危害。除了雾霾,还存在水污染、土壤污染、食品安全等相关问题。上述问题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健康安全密切相关,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污染问题日益关注。如果重污染问题得不到及时治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和质疑就有可能导致出现民众信心丧失、社会撕裂等不良后果。
“进”是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稳”的前提下,就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就要奋发有为。也就是说,我国经济工作在能够保持住“稳”的基础上,就要积极奋发进取。在“进”的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多个领域,而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理出头绪,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即着重从以下领域推进“进”。
革除当前经济以及相应管理体制的顽疾。我国经济经过长时期的高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积累了比较严重的问题,产业结构低端、低效产能过剩、体制机制僵硬、企业负担过重、经济活力不足等问题妨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17年,要在革除当前存在的顽疾上取得进展,主要政策指向应放在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这三个方面。需要坚决去除过剩低效的产能,以释放出其占用的经济资源和市场空间,发展新产能和新业态。坚持使用市场和法治的方式去产能,切实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政策要求和法规规定,对于违反规定的过剩产能行为,政府应给予真正处罚,制止过剩产能的假退出。2017年去杠杆,关键是斩断资金循环生利的借贷链条,规范政府和企业的举债行为,并引导资金从虚拟经济进入实体经济。我国企业税费负担较重,2017年需要加大税费改革力度,力争把税费的总体负担水平降低5%至10%,为防止经济下行提供支撑力。
在农业、服务业两大领域进行突破。我国经济最容易获得突破的领域是农业和服务业。目前,农村改革进入加快期,需做好四大工作:抓好技术型内涵型深加工、质量安全监管,保障绿色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 建立健全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并规范收储制度;做好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并防止农民权益被侵害和剥夺; 保护好农业耕地和农村生态环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显著偏低,这决定了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巨大潜能。同时,我国对发展服务业的作用认知不足。发展服务业可以吸纳更多就业,这对去产能释放人员再就业、保持经济社会稳定都有重大作用。我国需加大发展服务业的力度,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要提高居民的收入和购买力,这是发展服务业最根本的内在动力。
在重要产业和技术方面建立创新机制和推进创新实践。这项工作决定着我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能力培育,而且是应对国与国竞争的必要筹码和制高点。上述两个方面都是我国在短期内能够取得明显成效的经济工作,而技术创新方面的政府扶持和产业发展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成效的,这是一项长期工程。虽然是长期工程,但现在就要开始扎扎实实地谋划和推进,这是因为,当前世界上很多重要技术正处于转轨时期或者新开发期,新一代的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正在被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我国追赶传统技术强国,当前是最好的机遇期。
目前,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定程度存在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盲目上马等问题,导致对核心技术、基础技术、关键技术等真正战略性新兴部分没有自己的科研成果,而是依赖于从国外进口,自己进行组装加工。对于重要新兴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需要做好打持久战准备,研究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并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2025”的科学性。由于发展重要新兴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周期长、难度大、投资多等特性,发展规划要将政府扶持和市场主导两方面相结合,建立起适宜创新和促进创新的氛围与机制,以此激发实践中的创新活力。
科学保“稳”推“进”,改革瞄准规范政府功能完善市场机制搞活微观主体三个方向
无论是保持“稳”还是推进“进”,工作方法的科学性都非常重要,决定着实际工作的成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相关内容,即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就是要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垄断,健全要素市场,使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配置;要加强激励、鼓励创新,增强微观主体内生动力。实际上,这段话包含了重要的工作方法,即推进改革需要瞄准三个方向:规范政府功能、完善市场机制、搞活微观主体。这三个方面涉及工作方法和方向导向问题,未来的政府工作,需要进一步明确这三个方向对实际工作成效的重要性。
诚然,规范政府功能和完善市场机制对我国而言,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了。我国一直强调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调节作用。然而在实践中,这项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政府越位和不作为现象也一直需要限制和改善。规范政府功能和完善市场机制是治理经济的根本问题和基本方向,完善的经济运行机制一日没建立起来,这两项任务就一日没完成。
当前,强调搞活微观主体具有新意,对政府工作新的指向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对该问题的认识要与宏观调控联系起来,我国在较长时期内存在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过度问题。虽然宏观调控对我国长期高速经济增长有过显著贡献,但宏观调控的非合理使用也带来较多问题和后遗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国需加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精准性,这就需要注重微观主体的作用,宏观则要放在提供适宜的经济环境和明确引导方向上。
□罗来军(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中国方案研究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