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修让乡村旅游更有看头

23.09.2015  16:04

国家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近日在“中国现代乡村旅游30年论坛”上表示,中国每年国内旅游人次达36亿人次,其中18亿人次在乡村,农民直接接待的至少在6亿人次以上。预计未来5到10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可达20亿人次,农民直接接待可达10亿人次,可以说乡村旅游依然是一个方兴未艾,很有市场发展潜力的产业。

近年来,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起来,形成旅游消费的一种新型旅游业态。乡村旅游集农业生产过程与旅游、餐饮和服务于一体,可以把农村的生态环境、民俗文化等潜在资源转化为产品,增加农民收入。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要素,一处乡村旅游的开发,可以带动餐饮、住宿、交通运输、商业、娱乐等多个行业的快速发展。而且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多工作农民只需短期培训后即可胜任,为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本地化就业。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在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就业渠道拓宽以后,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农民生活消费水平、文化消费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带动农民的物质生活都会越来越宽裕。

但是,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基础设施落后、文化内涵不足等问题,这就需要不同地区根据自身特点,既要在硬件方面继续加强,也要不断突出自身的文化、民俗等方面的软实力优势,实现内外兼修,拓展乡村游内容,让游客来得了、有得看、留得住。

从硬件设施的强化方面来讲。乡村旅游可以借助新农村建设这个机遇大力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全国新农村建设正处在示范探索阶段,从中央到地方财政都将从道路建设、环境改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发展等方面给予大量的资金支持。对缺乏资金的乡村旅游而言,应充分利用好政策、资金上的机遇,借力发展。新农村建设规划应重点推进“旅游文化村、生态文化村、安居温饱村”建设,对有条件的示范村、先进村,可以把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统一规划布局,结合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善、资金使用上统筹安排,重点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基础、能发挥示范作用的乡村旅游村,这对发展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再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将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配套乡村旅游服务需要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统筹“城区、景区、园区、郊区”等旅游资源,统一规划,形成上至城市的都市旅游、景区旅游、工业旅游,下至乡村的“农家乐”、“生态游”等旅游线路,借助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乡村旅游硬件设施配套建设。

从加强文化民俗特点等软实力方面来讲。旅游作为一种将消费者的需要、认同、情感、文化勾连起来的经济活动,是对消费者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的外在呈现。在钢筋水泥建构的“城市樊笼”里,人们往往保持着对“田园牧歌”的向往,渴望回归自然,回到“慢生活”的状态。现代人的旅游已不再是简单的吃喝玩乐,旅游者由最初的寻求新、特、奇、异等刺激,开始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的追寻和探求。地方传统的民风、民俗、历史风情是乡村旅游文化的根,是形成景区特色的基础。要吸引游客,形成魅力,就要善于发掘旅游文化,把文化内涵融入到景区景点建设中。所以乡村旅游要提升吸引力和竞争力,一方面就是要对原汁原味的自然风光进行保留,同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一定程度的适当开发,将其赋予一定的民俗文化内涵,突出文化、民俗等软性的内容在乡村旅游中的地位。让游客在乡村旅游中能够充分体会到这种乡下独有的田园风光和浓浓的乡愁,让游客的旅游更加有品质,更能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

转型的压力,创新的挑战,考验着每一个乡村旅游从业者。只有解决产品初级、模式单一、市场饱和、竞争恶性等问题,只有让游客在体验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人文情怀,乡村旅游才会让游客“记得住乡愁”,通过内外兼修,大力拓展乡村旅游的内容,乡村旅游才能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