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学研合作让县域科技创新“借梯登高”

13.01.2015  16:51

      日前,东港市北井子镇新海村农民周公喜兴冲冲地给市示范繁殖农场副场长许建国打电话报喜,他种的13亩“港优1号”水稻亩产高达1790斤,这是68岁的老周做梦也想不到的。

      “港优1号”是东港示范农场通过产学研合作选育出的水稻新品种。尽管“偏居一隅”,但东港示范农场却几乎与省内外的所有知名水稻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东港也成为黄海稻区良种繁育的领军者。

      农业的调整转型升级同样得靠科技支撑。与大中城市相比,县域科技实力显然要逊色一些,单纯依靠自身力量很难挑起转型升级的重担。

      东港市的做法值得借鉴。该市依托院士工作站,围绕主导产业,与国内外众多科研机构和专家展开产学研合作,“借梯登高”、引智创新,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资金是流动的,全国乃至世界的技术和人才也能共享,东港产学研实践表明,科技力量相对薄弱的县域,科技创新同样能做得很精彩。

      与顶级科研机构合作

      今年10月,东港示范农场与一家农业开发企业签订了北方杂交稻制种及栽培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项目,该项目由袁隆平院士担任主任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双方合作进行杂交稻的选育、示范和推广。与国内顶级科研机构合作搞开发,东港杂交稻选育又一次站在了科技创新的最前沿。

      受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东港在我省属水稻中低产地区,以往农户要是亩产达到1000斤就比较满意了。今年,东港水稻平均亩产超过了1100斤,而陈焕文、石远增等很多农户水稻亩产更是达到了一千五六百斤。他们认为,水稻丰收种子是首要条件,种子相当于地基,选不好种子就劳而无功。

      石远增选的“港优1号”,是东港示范农场与天津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共同承担的国家农业科技项目成果,亩均增产可达200斤以上,非常适合东港的自然条件。

      产学研合作,专家究竟起什么作用?东港示范农场场长房圣瑞概括为“提升”和“助推”,专家在水稻科技领域见多识广,与科研院所合作,就是与世界前沿技术接轨,是多出、快出新品种的捷径。

      依托专家的技术优势,仅3年时间,东港就研发出了“港优”系列4个杂交稻和3个常规稻新品种,东港示范农场的育种资质也由县级升至国家级。如今,东港农业每遇到一些关键性的技术问题,像如何提高水稻良种的耐寒性、抗病性等,都在专家的指导下解决了。

      组建良种推广委员会

      周公喜今年本不打算选“港优1号”,没种过心里不托底,是许建国“上赶着”送给老周做试验的,没想到却冒了个尖。这下老周可放心了:“明年我怎么也要种100亩以上。

      产学研合作,为的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科技育种新成果的推广,让良品早日“接地气”,就成为科技支撑稳粮增粮的一个关键环节。

      东港把良种的选育和推广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该市有一支由580名技术人员组成的农业科技特派员队伍,为粮食生产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科技服务,其职责之一就是良种推广。

      据东港市农村经济局局长刘作仁介绍,东港市专门组建了一个农作物优良品种推荐委员会,根据品种近三年的综合表现,结合当年田间调查情况、品种试验结果和乡镇村组和农民的推荐意见,筛选出适合本地种植的高产优质抗病品种,形成优良品种推荐结果公告,印制12万份,免费向农民发放,每户都能分得一份,为农民选择良种提供参考。

      种粮大户潘洪正说,选用推荐的良种,我们种地心里就特别有底。目前,东港水稻的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草莓科研实力全国最强

      东港还有一个比水稻更有名的产业——草莓。今年,东港草莓种植面积16.6万亩,产量40万吨,以占全国草莓种植面积的6.4%,贡献了16.6%的产量。

      东港的辽宁草莓科学技术研究院全国独一家,集科研、技术推广、种苗生产及保鲜包装、技术研发为一体,科研实力全国最强。东港市科技局局长孙凤有认为,科技是成就草莓“第一县”的决定性因素。

      长期从事科技创新研究的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天维认为,产业必须有科技支撑,产业要领先,首先必须技术领先,通过人才、技术和产业的结合,提升科技含量,这是产业发展的方向。

      东港的产学研合作,重点围绕水稻、草莓等主导产业展开,他们聘请袁隆平为首席农业顾问,聘请束怀瑞院士等7位中外专家为草莓技术顾问,真正把科技对产业的支撑放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首位。

      今年,东港又展开了多个草莓合作项目,包括与北京农林科学院和沈阳农业大学专家合作开展的 “国内草莓新品种培育”和“红花草莓新品种引进及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以及与意大利专家合作开展的 “意大利草莓新品种艾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等项目,为产业发展注入绵绵不绝的科技要素。

      到2018年年末,东港草莓产值要达到130亿元,草莓带来的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8万元,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80%,并且未来全面打入国际市场。而东港水稻良种不仅覆盖丹东、大连等市,还远销河南、新疆等地,杂交稻已进入朝鲜和土库曼斯坦。东港大米也远销美、韩等国家和北京、上海等16省、市,年销售额5亿元。

(编辑:徐晓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