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将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常态下,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将为中国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新动力。而农业产业化则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
这些年中国农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粮食生产实现了举世无双的“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今年农民收入增幅将连续第5年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比有望缩小到3:1以内。但是,华丽高产的数据背后埋藏着隐忧。
粮食连续丰收的同时进口量也在暴增,2013年我国粮棉油糖四大产品净进口量相当于8亿多亩耕地播种面积的产出量,已快赶上中国耕地总量的一半,与之相对应的是农产品内外价格倒挂越来越严重,今年9月份国内大米、玉米、大豆、棉花价格分别比主要港口到岸税后价每吨高34.2%、58.1%、35.9%、16.9%。其次各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要素已经绷得很紧,农业生产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全国耕地土壤污染物点位超标率达19.4%,化肥利用率、农药利用率、畜禽粪污有效处理率分别仅为33%、35%和42%,中低产田还占耕地总面积的2/3……
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低下,集约化、可持续发展进度缓慢,种种压力日积月累,使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五项工作的第一条。会议提出,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会议同时表示,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可以形成很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现代农业“接二连三”、延伸现代农业的产业链条,就是要让三产融合成为拉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而市场需求、市场竞争、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延伸和相关产业渗透、科技进步、农业政策等多种合力的共同作用,是形成农业新业态的动力机制。
会议提出,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依靠科技支撑,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加快推进农牧结合。
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强调了农业产业化的理念方向。这意味着要瞄准市场需求,尊重消费者选择,通过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让农产品供应更加适应市场需求,以生态、健康、安全的食品,通过加工、流通到消费者餐桌。
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既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的宏观视野,也强调了耕地之外的农业布局。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挖掘农民这个最大群体的消费潜力,可以更好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有巨大新增投资需求,可以更好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如此算来,经济的三驾马车占了其二,何愁在农村找不到中国经济新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