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军: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研究新发现-——从查海文化谈起
在我国东北地区有几处遗址,对研究北方旱作农业起源非常重要,其中辽宁阜新查海遗址举足轻重。查海遗址位于辽宁阜新地区,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科学年代数据测定显示,查海遗址古代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
查海遗址出土了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农耕生产工具之一,考古学者将其称之为亚腰形和凸字形石铲,有些学者把它命名为石锄。自这些石器出土以来,学者们基本都认为其与农耕生产相关。近期,有学者对这些出土石铲的刃部进行了微痕分析,再次证明这些石铲是专门用于耕作的农业生产工具,这也是目前考古发现的年代最早、功能明确的农耕生产工具。
查海遗址出土的农耕生产工具不仅功能明确而且出土数量很多,我最近曾写过一篇讨论农业起源研究的理论性文章。在文章里我提到以往考古学界在探讨农业起源时,过度关注寻找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的实物证据。但是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农作物的驯化是一个非常漫长的生物演变过程,很难找到农作物与其野生祖本在形态特征方面的临界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把对农业起源的关注点,从生物的角度转到考古的文化层面,尝试着去寻找最早的人类从事农耕生产的工具和与其相关的定居生活方式。
查海遗址拥有这两方面的证据。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亚腰形和凸字形石铲就是典型的农耕生产工具。定居生活方面,查海遗址表现得更为明显。通过考古发掘发现,查海遗址是一个包含了五十多座房址的大型村落遗址,这些房址有秩序地密集地排列整齐,形状基本一致,大小略有不同,在房址内还能看到古人遗留下的各种生活用具。这些房址外有一圈环壕围绕,形成一个规划整齐的相对封闭的原始村落遗址,这清楚的证明生活在八千年前后的查海遗址古代居民已经完全定居。
由此看出查海遗址拥有了表现早期农耕生产的考古直接证据,即石铲或石锄以及石磨盘和石磨棒。同时还具备了反映农耕生产的考古间接证据,即完全定居的村落生活方式。纵观我们现在已经发现的与北方旱作农业起源相关的诸多考古遗址,查海遗址拥有的直接和间接考古证据最充实,最明确。因此查海遗址在我们探讨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的研究中具有极为突出的学术地位。
有关查海遗址的新发现中,比较重要的是阜新的贾家沟西遗址,贾家沟西遗址出土的文化遗存属于查海文化最早期遗存,也有学者称之为小河西文化。通过科学的年代测定,绝对年代在距今7800-8000年之间。由此,就给我们设定了查海文化年代的上限,另外在贾家沟西也出土了数量可观的亚腰形和凸字形石铲,说明查海文明自出现之日起就已经开始从事农耕生产活动,换句话说查海文化就是一支远古农耕文化,查海文化古代先民是我国最早开始从事农耕生产的人群。
另外一个重要的新发现是阜新塔尺西沟遗址,这是一处与查海遗址规模相似的古代村落遗址,从中也发现了50余座排列整齐的房址,也有环壕围绕,由此说明查海文化并不是一处孤立的村落遗址,而是在一个范围内形成的由数座村落遗址组成的古代遗址群。塔尺西沟遗址的文化遗存属于查海文化中期,通过科学的年代测定,绝对年代在距今7500年前后,这说明查海文化的年代大概应该在距今7000-8000年之间,这也是我国东北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古代农耕文化群落。
根据考古学研究,查海文化与分布在赤峰地区的兴隆洼文化具有很多相似性,在年代上也完全一致,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他们就是一个完整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所以也有学者称之为查海-兴隆洼文化,其分布区域集中在西辽河流域。近些年,在河北与内蒙交界的坝上高原地区发现了一批年代久远的考古遗址,被称之为裕民文化,年代大约在距今9000-7000年左右。裕民文化的考古遗址也都出土有数十座排列整齐的房址,也都被环壕环绕,也都发现了亚腰形和凸字形石铲,以及与查海文化-兴隆洼文化形制相似的陶器类型。所以我认为裕民文化与查海-兴隆洼文化属于一个大的文化圈,也许可以称之为燕山南北和西辽河流域文化圈,简称“燕辽文化圈”。
在燕辽文化圈的绝大多是遗址中,都采用植物考古方法出土过古代的小米遗存,包括糜子和谷子。在内蒙敖汉兴隆沟遗址还出土过最早的家猪遗骸。再考虑到我们前面提到的农耕生产工具和村落定居生活方式,整个燕辽文化圈实际就成为了我们探讨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的最重要的区域,很有可能就是我们长期以来寻找的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地。
(赵志军,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动植物考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
【责任编辑:邵冰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