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齐上阵 夏粮夺丰收

10.06.2015  13:50

          有烘干机心里踏实

  6月2日,记者冒着大雨驱车前往江苏省无锡市。沿途的麦田里,原本趾高气昂的麦穗如今都被雨淋得垂头丧气、七零八落的。如此恶劣的天气,麦收怎么办?记者不禁为当地农民丰收在望的夏粮担心起来。

  记者来到无锡市永明农机合作社。合作社宽大的机库让人眼前一亮。因为阴雨天气,合作社的机具基本上都入库停放,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然而,最为吸引人的却是坐落在机库旁边的高高的烘干机,因为此时只有它还在紧张地工作着……

  “这里面正在烘着的是我前几天抓紧抢收下来的麦子。这几天,我这儿已经陆续烘干了100多吨的麦子了。烘干了的麦子直接卖给粮库,一点不耽误。”合作社理事长强永明告诉记者。

  地处苏南的无锡,每年“三夏”时几乎都会遭遇不同程度的阴雨天气。如果麦收推迟再赶上梅雨到来,对于夏粮收获的影响非常大。

  无锡市农机局局长顾建忠告诉记者:“麦收季节最怕遇上连天雨或者是雨一天晴一天,要么是收割机根本下不了田,眼睁睁看着麦子烂在田里;要么就是勉强把湿的麦子收上来,无处堆放,慢慢地沤坏。”据介绍,前两年无锡基本上都遇上这样恶劣的天气,大量麦子霉烂在田间的现象非常多。“最严重的是2012年,无锡有数万亩的麦子霉烂在田里,农户们损失巨大。

  怎么解决这样的难题?粮食机械化烘干成了唯一的选择。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当地的鼓励下,无锡多家农机合作社纷纷购买了粮食烘干机,永明农机合作社就是其中之一。除去烘干自己种植的小麦,永明农机合作社还为周边的种粮大户们提供烘干的服务,12吨的烘干机,一个批次收取1800元的烘干费用,强永明说小有赚头。“今年我们已经为别人烘干了200多吨的小麦了。过段时间,我们还会再买一台烘干机,你看就在这台烘干机的旁边,我们已经把地方都空出来了,就等着新机器了。

  “从5月30日到6月1日这3天,合作社收获了350亩麦子,目前基本上都陆续烘干了。”无锡市羊尖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濮荣飞胸有成竹地说。让老濮能如此有底气的原因就是合作社去年购置的两台粮食烘干机正全力以赴地运转着。在高大的库房内,烘干机的轰鸣声早已盖过了屋外的雨声。

  “14万元的烘干机,国家补贴3.6万,我们自己花不到10万元就能买一台烘干机。像合作社这样大面积种植粮食的,如果没有烘干设备,粮食的晾晒和存放都是极大的问题。如今有了这两台烘干机,我的心里更踏实了。”濮荣飞说。

  正是由于粮食烘干机的大量推广,虽然今年的天气情况并不容乐观,但是种粮大户们的心里并不那么发慌。“依靠着粮食机械化烘干,既解决了原来粮食无处晾晒的难题,也使得粮食生产有了足够应对阴雨天气的能力。只有解决了粮食的烘干问题,我们才能说粮食从丰收在望变成真正的丰收到手。所以我们还将进一步地推广粮食机械化烘干,补齐机械化生产的最后一块短板。”顾建忠说。

  秸秆机械化还田土肥产量高

  行进在江苏省境内,记者不时能看到路边麦地里正在作业的收割机。除了他们飞快的机收速度外,最吸引记者的是,在每台收割机的尾巴上,都有一个特殊的装置。扬州市农机局副局长殷立松介绍,有了这个装置,秸秆能被切碎成不到10厘米长。

  记者问扬州市邗江区滨湖乡河东村的老村长张庆忠:为什么要搞秸秆还田啊?张庆忠二话不说抓了一把土给记者看,“你看看,这么肥的土就是靠了秸秆还田才有的啊!

  近年来,每到夏收季节,秸秆焚烧就成为众矢之的。可是,秸秆要禁烧,就必须给秸秆找到一条好出路。2010年,江苏省出台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条例,严禁秸秆焚烧。江苏省农机局经过实践,探索出秸秆综合利用的“1+X”方法,即以秸秆还田为主,实行秸秆综合利用。

  2007年,江苏省选择了13个示范县,开始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当年全省的秸秆机械化还田演示会就在张庆忠家的麦地里开的。如今近10年过去了,张庆忠的麦地连年秸秆还田之后是怎样的一番情形呢?

  “原来麦子亩产只有500来斤,搞了秸秆还田之后,地力慢慢培肥了,麦苗根扎得深,长得可壮了,现在麦子亩产随随便便都有八九百斤。而且有了秸秆还田,化肥也不像以前那样用那么多了,算下来,一亩地能少用15斤的化肥。苗壮了抗病性就强了,农药也能少用不少。反正里里外外算下来,这秸秆还田好处不少!”张庆忠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张庆忠的这笔账得到泰州市耕地质量保护站站长郑建渠的认同。郑建渠从2009年泰州市开始推广大面积秸秆还田以来,一直监测土壤质量的变化。根据他的测算,实施秸秆还田后的土壤含水量提高了30%,有机质含量提高了1.8g/kg,小麦增产超过5%。“最关键的是秸秆还田后,土壤质量提高了,能有效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从而更好地提高粮食作物的品质和安全性。”郑建渠形象地把秸秆还田称为“藏粮于田”。

  “原先我们搞秸秆还田,初衷是为了防止秸秆焚烧,没想到秸秆还田之后土壤变肥了,产量也高了,真是一举多得啊!”扬州市农机局副局长殷立松说。而老百姓们更是形象地把秸秆还田的好处总结为:上利天,下利地,中间利空气。

  为了鼓励秸秆还田,除了补贴购置秸秆还田机以外,江苏省对于秸秆还田实行作业补助,部分市县还叠加补贴,每亩作业补贴能达到45—50元,农户基本上不用自己掏钱就能完成秸秆还田,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今年江苏省安排了8.4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机械化还田作业补贴,预计全省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面积将超过2600万亩,全省65%以上的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将由农机服务组织完成。”江苏省农机局局长沈建辉说。

  “不过秸秆还田也并不是能随随便便完成的一道工序,必须保证作业质量,才会让秸秆完全腐熟,不影响下茬作物的生长。”扬州市邗江区的种粮大户徐大中告诉记者。经过江苏省各级农机部门的不断探索发现,秸秆还田深度必须达到12cm以下,才能保证下茬作物不受影响。“所以夏收作业后保证秸秆还田技术的到位率成为了农机部门宣传培训的重点。”殷立松说。

  “刀客”转型搞起规模种植

  江苏扬州市的厨刀、修脚刀、剃头刀,曾经闻名天下。不过也许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从十多年前开始,扬州还出现了第四把远近驰名的刀,那就是扬州的“割刀”。所谓“割刀”,就是专指联合收割机的割刀。

  地处东部发达地区的扬州,农业机械化起步较早,头脑灵活的扬州人很早就开始了驾驶联合收割机走南闯北跨区机收的淘金之旅。从南到北,一年能在外干六七个月的活儿。由于技术好讲信用,一传十、十传百,渐渐扬州“割刀”声明远播。顶峰时期,仅江都区就有近两千台联合收割机外出跨区作业。

  然而如今,曾经在跨区作业市场上纵横驰骋的扬州“刀客”却越来越少见,他们都去哪儿了呢?

  6月1日,在扬州市江都区峰瑞农机合作社里,烘干机正轰轰作响;另一边,育秧流水线上正以每小时800盘的速度生产着秧盘……合作社理事长李雪峰告诉记者:“趁着这两天放晴,我赶紧把麦子都‘抢’了回来,烘干后就能卖了。接着育秧插秧的活儿还多着呢!

  李雪峰曾经也是一位走南闯北的“刀客”。2013年,李雪峰回到家乡流转了1800亩土地,搞起了全程机械化生产。收入比跨区机收时翻了番。

  “说实话,跨区作业赚的都是辛苦钱。哪像现在,在家守着老婆孩子,用机械搞规模化种植,赚得比以前还多!”李雪峰有感而发。

  许桥村的景传来原来也是外出跨区作业机手。同样是在2013年,景传来回家流转了1200多亩土地种植粮食。原来凭着2台收割机走南闯北的景传来,如今拥有收割机、大马力拖拉机、乘坐式插秧机等各类农机具20多台(套),每年种植稻麦两季作物,纯收入可达40万元以上,是跨区作业年收入的3倍。“种粮食只有搞规模化才能有赚头!”景传来认准了这条路。

  三元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周昌松虽然还没有完全放弃外出跨区作业,但是外出作业范围已经越来越小。合作社流转的1000多亩地才是他关注的重点。“以前都是外出帮别人干,现在是为自己干,当然更要下工夫了!”周昌松说。

  “这些年来,扬州市传统意义上行程上千公里的跨区机收已经越来越少了。机手们跨区作业的半径逐渐变小,基本上都是跨县跨市、相互补缺式的农机跨区作业。机手们也不再盲目外出,订单服务成为了他们的新常态。”扬州市农机局副局长殷立松告诉记者,“可以说,现在扬州机手们跨区作业的半径小了,但是内容拓展了。原来都是搞机收,如今除了机收,机插、育秧、植保等等都成为跨区农机作业的新亮点。

  单打独斗仍有市场

  随着新型经营主体的逐渐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在“三夏”跨区机收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然而,记者在河南省驻马店市麦收大忙现场却发现,个体机手仍占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来自山东省滨州市的个体机手朱保辉就是其中之一。朱保辉搞跨区机收十多年,是一个跨区机收的“老兵”了。之所以一直没参加合作社,朱保辉说,自己单独干习惯了。他表示,十多年来积累了不少跨区作业的资源,往往是今年干完就把明年的谈好了。前两年,朱保辉还买了一台卡车,平时跑跑运输,“三夏”时自己开着车拉着收割机就跨区了,既方便又安全实惠。

  记者注意到,朱保辉的座驾个头很大。“这是今年刚换的6公斤喂入量的机型,比较先进。不但马力大,效率高,而且还有自动卸粮装置,且启动、升降都很快。”朱保辉介绍。“本来现在收割机价格就不太贵,大喂入量的还有补贴。当时购机时,我定下的目标是2年回本,这是根据去年的情况制定的。现在看来,回本时间有望提前,因为今年情况比去年好,活儿比较多,价格也比较好。

  据了解,今年驻马店市的收割价格多为每亩50-60元,而去年多为50元左右,甚至到了收获后期,价格回落到每亩35元。此外,今年柴油价格有所下降,大多在每升5.4元左右,针对跨区作业的收割机还有每升0.1—0.2元的优惠。而去年同一时候,柴油价格为每升6.4元左右。柴油成本是小麦机收最主要的成本之一,下调近20%的幅度对机手来说非常重要。

  同样作为个体机手,来自徐州丰县的王为争告诉记者,在驻马店市,他共接下了300多亩的订单,之后还要继续北上。

  朱保辉和王为争都表示,无论对于合作社还是个体机手来说,都应该在作业质量和作业效率上下功夫。要保证作业质量,除了机手本身技术过硬外,就是收割机一定要先进。“比如现在老百姓一看你还是用喂入量2公斤的旧机器,肯定不愿意让你割,宁可再等等,去找大喂入量的新机器。”王为争说。

  对于个体机手未来的发展空间,朱保辉认为,个体机手比较灵活,适合跨区机收。朱保辉对未来充满信心。(摘自:中国农机化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