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触网”生金 辽中特产香飘海内外

21.07.2016  08:41

  “辽中大米”、“辽中鲫鱼”、“辽中葡萄”和“辽中玫瑰”是辽中区独有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辽中农民乘风借力,在频繁“触网”中尝到了甜头,也让辽中特产的美名香飘海内外。

   辽中鲫鱼不远千里走单骑

  陈金海毕业于沈阳某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回到老家辽中区茨榆坨镇太平村,承包了150亩鱼塘,开始饲养“辽中鲫鱼”和锦鲤。

  受所学专业影响,小陈很快就在鱼塘经营模式上引入了互联网思维。他不但给自家的鱼塘建立了网站,还在淘宝网、58同城和赶集网上开设了网店,并开通了与鱼塘相连的视频点播,让客户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看到鱼儿的品相和生长情况。

  来自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地的客户,现在可以轻松地在网上挑选、订购陈金海家的鲫鱼。少的几十斤,多的上千斤,短短一年工夫,互联网销售带来的效益比原来提高了近一倍。每年通过互联网售出的“辽中鲫鱼”和锦鲤有120多吨,产值近150万元。

   辽中大米互联网上秀身价

  7月18日,在辽中区六间房镇许家村淮海农场的磨米车间里,员工们正给刚刚磨好的大米装袋、封口。“今年我们农场的大米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网络卖出去的,既降低了成本,又增加了收入。”淮海农场负责人于永辉对记者说。

  “辽中大米”不但口感好,而且营养丰富。目前,全区水稻种植面积已经达到60万亩,年产“辽中大米”43.5万吨。以往每年产出的大米因为销售渠道有限,价格一直上不来。现在,新大米刚一上市,以淮海农场为代表的辽中多家粮食专业种植合作社就把自己的产品打进了微店、淘宝网等网络销售平台,尤其受到南方网友的青睐。

   辽中葡萄微信圈里交朋友

  随着微信的迅猛发展,微信朋友圈也逐渐成为辽中农村棚菜(果)户的致富新宠。

  辽中区刘二堡镇皮家堡村的葡萄种植户杨永才种植棚葡萄已经有好多年了。以往每到葡萄成熟的时候,他都会守在自家的大棚里,一步也不敢离开,生怕错过了上门的买家。可今年葡萄刚成熟,老杨竟一反常态地走家串户加起微信好友来。

  原来,去年老杨参加了一个省里举办的农产品展销会,认识了不少全国各地的客商,并且建了一个微信群。早在几天前,他家的葡萄就被几个客商在微信里预定完了。自己受了益,老杨就寻思着把种葡萄的乡亲们都加进微信群里,大家一起在朋友圈里赚吆喝,不但卖了葡萄,还交了朋友。

   辽中玫瑰淡季逆袭成“网红”

  “以为他忘了,没想到给了我一个大惊喜。”小丽接过一大束火红的玫瑰,秀气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小张在沈阳一家合资企业上班,平时工作很忙。今天是相处了两年的女朋友小丽的生日,为了给她一个惊喜,小张在网上订了一大束玫瑰花,并约好了送花的时间和地点。网店店主就是辽中区六间房镇的花农罗大姐,她今年种植了两棚“辽中玫瑰”。夏天是鲜花淡季,为了让自己的玫瑰能卖上个好价钱,罗大姐让念大学的儿子帮忙申请了一个淘宝网店。

  “我这网店上线一个多月了,挺红火的,每天的交易都有几十笔。”罗大姐说。

  据辽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辽中已有200多家涉农企业与农业大户实现了网上发布信息,有100多家企业与合作社运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销售,网上销售约占全年销售总额的30%以上。

  下一步,将依托辽中农业网建设农业企业、农民和农业市场三位一体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为网商提供销售、仓储、物流、配送、培训等一体化服务,加大与京东、淘宝、阿里巴巴等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的合作力度,利用成熟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与政府联合推动,促进更多的涉农企业通过网络化、信息化手段转变经营方式,重点发展完全意义上的网上商场,开展农产品网上交易。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徐娜杜争华

  通讯员郑心

  编辑: zfw04  
港口生产忙
  近日,大连湾辽渔深水码头生产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港区码头工人奋战在生产一线,迎来进出口装卸高峰。据介绍,今年以来大连海港口岸对俄贸易量大幅增长,据最新统计,中俄出入境贸易船舶共41艘次,较往年同期增长455%,进口货物12.人民政府
春回大地暖 水稻育秧忙
  天气转暖,春耕备耕到了关键时期,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