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大县”的新活法
2017年,辽阳县工业发展的成绩单上浓重地写上了一笔:曾经多年占霸主地位的“小轧钢”产值陡降为零,取而代之的新兴产业——智能装备及制造业产值占到了50%。铲除“小轧钢”,转变发展方式,加速新旧动能转换这场硬仗,辽阳县初战告捷!
30家“小轧钢”生产企业被取缔、110台中频感应电炉被拆除、838万吨过剩产能全部被化解掉。与此同时,一个崭新的航空发动机密封零部件基地、一个国内唯一的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技术专利品牌、一个勇闯海内外盾构机市场的大型工程机械企业、一个在创新能力上可填补国内炼钢工艺空白的新技术中心、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在加速崛起……
2016年以来,辽阳县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积极推行“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振兴,加快培育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使民营企业真正成为推动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提质增效,力争实现从传统冶金行业向智能装备制造业转变、从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去产能,转方式,调结构,不断加快转型升级、壮大县域经济征程上的辽阳县,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足迹,也引起人们的深度思考。
跟了国家产业政策这些年,“冶金大县”辽阳县忽然发现,自己跟不上步伐了!
辽阳县发展冶金业,是有其独特优势的。地域优势——比邻鞍钢、本钢,交通便利;资源优势——全县处于鞍钢齐大山铁矿矿脉之上;人才优势——当地在鞍钢、本钢工作的员工较多,技术人员不缺;资金优势——民营经济根深叶茂,投资几十万元建个小轧钢厂,不算难事。
举全县之力建“冶金大县”。曾几何时,辽阳县钢铁产能达1300多万吨,严重过剩。即使在辽阳县治理“地条钢”之后保留的产能,在全省县级里也名列前茅。由此也延续了产业结构性矛盾问题,即“一钢独大”——最高峰时全县有318家小轧钢、小铸造企业。
这些“小轧钢”生产工艺落后,虽经多次改造,仍跟不上行业与产品的国家标准。表现为高耗能、高污染,产品低端,既不利于当地环境保护,也不符合国家宏观产业政策,更不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若不尽快优化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无疑将严重阻碍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
亦步亦趋地跟政策,还不如提早进行部署。近些年,辽阳县从实施“蓝天工程”开始,分批次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针对个别干部中存在的“再避一避”“再等一等”“再看一看”的想法,在全县去产能动员大会上,县领导明确指出,不能只看短期利益,必须转换观念,丢掉幻想,全力转型;过剩产能不去除、转变方式不加快,未来只能死路一条,早去除早主动,早转型早见效。不合规的炉子,不拆不行!不换观念,就换人!
思想统一了,目标定了,路径明确了。全县上下迅速行动,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以雷霆万钧之势,全面打响去产能攻坚战!
在去产能攻坚战中,大家含着眼泪拆除了铸造锻造的主要设备——中频感应电炉。辽阳县每家“小轧钢”企业都会因此至少损失3000万元以上。刘二堡镇是辽阳县冶金大镇,全镇有28家冶金企业。镇政府和企业家一起,按照中钢协提出的“地条钢”标准,逐个企业进行认定、拆除。这些中频感应电炉拆除之后,镇里对相关企业严格监控,采取人工巡查、受理群众举报、技术防控三种方式,发现偷偷恢复生产的苗头即连夜处理,严防反弹。
就这样,2016年至2017年,全县累计关闭30家“小轧钢”企业,化解钢铁产能838万吨,为全省提前完成“十三五”化解钢铁产能过剩任务奠定了基础。
壮士断腕,痛点立刻显现:曾经财力充盈的辽阳县,财政状况呈现断崖式下滑。仅2017年4月到7月,全县就损失了40余亿元工业产值,直接影响税收5亿元。
这些“小轧钢”企业,曾经每年给辽阳县带来几亿元的财政收入,全县在钢铁行业直接就业的人员就有2万人,还能带动物流、餐饮等行业。但是,回过头看,2016年之前的4年里,过剩的落后产能让钢价持续暴跌,更是让辽阳县整个钢铁行业陷入了危机。
是要短期利益,还是要长期利益?
有舍才有得,欲得必须舍。辽阳县委、县政府领导形成了共识:有后劲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如果没有去产能的改革,就没有钢企的良性发展。在市场这位老师面前,辽阳县直面困难,让传统优势行业踏上转型之路。
有破,也要有立。对关闭了的“小轧钢”企业,县里鼓励他们向智能制造、精密铸造和新型特种钢材等方面转型,同时又联合重组了辽宁前杜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辽阳新彭辉钢铁有限公司、辽阳钢铁集团公司三家大型钢铁企业,进一步巩固、升级传统钢铁产业优势。对闲置出来的超过330公顷土地,则通过招商引资予以盘活,给新项目“保留空间”。
关掉了全部“小轧钢”企业,矿山企业受到牵连,矿石矿粉需求锐减;货运量降低,餐饮住宿门庭冷落……相关产业都经历着阵痛。
最难的是就业。以刘二堡镇为例,常住人口达10万人。这其中3万多人为外来人口,一半从事钢铁产业。关闭“小轧钢”企业,两年时间内,1.5万人面临生存的压力。迫不得已,一些技术人员转战外省,有的甚至到非洲一些国家钢企打工。
2017年年终,改革的阵痛逐渐散去。
现在再说“人往哪里去”,答案是:组建三大钢铁集团后,实现改造升级,技术人员又开始回流本地企业。那么,钱从哪里来呢?三大钢铁集团如今每吨钢可获800元到1000元的利润,利润率远非压缩产能前可比。
一年的账算下来,辽阳县“钱袋子”非但没瘪,反而更加充盈——由于全县新旧产能转换得快,经济呈现良性发展的好势头。这一年,财政收入与2016年相比保持大幅增长,预计达到8.4亿元。其中智能装备制造业增幅接近20%。
调结构,去产能,发展才能有后劲。
结构怎么调?面对记者的提问,“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怎样抓住我省当前正在实施的‘五大区域发展战略’重要机遇?”辽阳县委书记王忠学说:“党的十九大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省里提出的‘五大区域发展战略’‘一县一业’就是我们发展的具体路径。”
事实确实是这样。为改变“一钢独大”的状况,两年来,辽阳县立足做好智能装备制造业这篇大文章,全力打造经济转型升级“新引擎”,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力争在“十三五”期末,努力实现辽阳县从传统“冶金大县”向“智能装备制造业强县”转变。
在辽阳县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实施意见》中,全县聚焦发展汽车零部件、航空组件、成套工程机械装备、电子装备、精密铸造、数控机床、机器人七大产业,确定了积极融入沈阳经济区的具体抓手和方向。立足传统及加工能力,依托沈阳机床等先进企业,引进和发展高档数控机床,提升现有机械加工水平;依托沈阳机器人产业、“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行业领军企业和单位,引进和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医用机器人;与沈阳汽车生产企业联合,所生产的汽车零部件与之配套等等,以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融合共进。
为更好地承接沈阳的主导产业辐射、带动,辽阳县在企业技改、科技创新、税收优惠、科技金融方面一系列具体政策密集出台,助推企业加速融合、勇于承接,加速创新、提升发展。
发展更加健康、更具活力的现代农业;坚持错位发展现代服务业,专打特色牌,加快建设服务业集聚区。一产和三产,同样打开了辽阳县培育新动能的一片天地。
在第一产业上,2017年,承接辽阳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任务,辽阳县的“一区两带”规模逐年在扩大。2017年全县优质蔬菜产量达14万吨,调减玉米种植面积1600公顷,特色林果产业链条进一步拉伸。而在第三产业上,目前,颢华钢铁260万吨钢铁加工仓储等生产类服务业项目、郡牛现代农业采摘园等生活类服务业项目,都已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