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凌海: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前景及制约因素
19.03.2015 10:20
本文来源: 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一、项目实施效果分析
1、增产效果与经济效益显著
以玉米实行保护性耕作为例,亩增产达57.02公斤,按每公斤玉米1.5元计算,经济效益为139.53元/亩。
2、节本增效显著
在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中,由于使用玉米免耕施肥播种机播种,减少了施肥、耕地、旋地、耙地、整地等多道工序,尽而大幅度减少了机械进地作业次数,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而且减少了作业成本。与传统耕作相比,减少作业次数2—4次,降低成本10%-30%,增收20%—30%,亩减少农业机械作业费用30—40元,由于秸杆覆盖蓄水保墒作用明显,减少了浇水次数。
3、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明显
(一)首先是提高了干部群众对保护性耕技术的认识。改变农民传统耕作习惯,增强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种田水平
(二)是保护并提高了生产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对土壤生物和微生物群落实现了有效地保护,使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大大提高,在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用量的基础上,达到了实现粮食持续高产的目的。
(四)减少了农民对秸杆焚烧造成空气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会把相当一部分作物秸杆直接在地里焚烧,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并造成空气污染。而秸杆覆盖和留高茬不但增加土壤肥力还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空气污染,同时在冬春季节减少土壤风蚀,降低大气中气溶胶粒子含量,改善空气质量。
二、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制约因素
1、体制因素。在开展保护性耕作工作中涉农部门由于缺乏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工作积极性不高,加之目前此项工作仅由农机部门开展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大困难。
2、农户因素。保护性耕作技术虽然是一项先进的耕作技术,由于它的耕作理念与传统农业精细耕作的观念有较大的差异,在一些人的头脑里,种地就要深翻、精耕细作,这样庄稼才能长好。因而农民朋友在没有看到保护性耕作明显效果的情况下,很难彻底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在短时间内很难接受它,大多对此新鲜事物持观望态度。
3、机手因素。规模化复合式机械作业是保护性耕作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前提保障。而目前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模式,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小面积、小规模的“斑块化”种植,致使农业机械作业成本大大提高,增加了新的农业技术推广难度。同时,由于机手对新机具、新技术等的掌握程度不高,也直接影响了机手对该技术的接受。
4、技术因素。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首先要掌握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路线及要求,要因地制宜创建具有本地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目前由于凌海市农机技术人员对这项技术还了解的不够深刻,机手对该技术还缺乏具体操作经验,保护性耕作较常规种植作业质量难以保障,不同程度影响了实施效果。
三、建议
1、加强领导,常抓不懈。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否长期有效地得到推广,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常抓不懈,建立完善的工作负责制,确保这项工作的稳定性、长期性、有效性。
2、政策牵动、积极扶持。利用购机补贴政策和专项资金加大对农机户的扶持力度,形成全市范围内农机作业服务网络,完善农机化推广服务体系化建设,给保护性耕技术推广“强筋壮骨”。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知度。要全面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必须下大气力搞好宣传发动,积极引导。深入村屯,开展多种形式、扎实有效的宣传方式,以示范户为样板,引导农民改变传统耕作习惯,树立科学种田意识。通过宣传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采取资金和政策支持、引导农民逐步接受该项新技术。
本文来源: 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19.03.2015 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