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税永远存在空间

27.11.2015  10:25

  “在任何条件下谈减税空间都很难,但减税永远是有空间的。即便在当前财政收入下滑的情况下,减税也是有空间的,而关键是:你想要什么。”谈到近来呼声很高的减税政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日前在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等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这样表示。
  高培勇分析了当前减税的可能性:首先,财政赤字不是减收就是增支,至于是要更多地用于支出还是实施减税,就要判断目前情况下,减税效应与支出效应哪个更大。其次,由于目前财政拨款机制存在问题,造成了大量机关事业单位的存款积累。“钱花不出去,可以收缩拨款,那么大量结余的钱,就可以用于支撑减税了”。总之,无论从发展还是改革的角度看,当前都存在着大量的减税空间。
  按照中央有关方面部署,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启动于2014年,在2016年前基本完成重点工作和任务,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财政制度。高培勇是本轮税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他在多个场合都表达过,要按照计划推进本轮税制改革的意愿。
  但他认为,本轮税制改革至今一年多时间,涉及间接税的改革进展相对顺利,营改增的减税效应凸显,但直接税的改革进程并不顺利。
  此前,不少人认为,直接税的改革均未能依照原定时间表推进到位,是由于既得利益格局的障碍。但高培勇当天指出,更直接的原因在于:在涉及类如开征房地产税和实行个人所得税综合制等直接税建设的问题上,包括学术界和实践层在内,认识并不那么一致。
  他说,在过去一年多时间当中,涉及到间接税的改革进展相对是比较顺利的。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2014年一年通过营改增而实现间接税的减少是1918亿元,照这样的进程,到今年年末,如果营改增在全国范围内所有行业全面推进的计划不做调整,减税的规模将会达到4000亿元到5000亿元。
  然而,直接税的改革进程并不顺利。“间接税的减少和直接税的增加,两者一旦合并在一起,人们就会发现,目前这一轮的税制改革实际上面临出现‘卡脖子’工程的可能性。就是说间接税减下去了,直接税未能相应增上来,当两者之间不能同步进行,或出现时间上的断裂时,稳定税负的前提就会被打破,财政收支之间的距离就可能被拉大。”高培勇说。
  他认为,当下最紧迫的一项任务,就是瞄准建立现代税收制度大方向,进行充分而深入的理论探索,要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尽快形成共识,以此为基础,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

 

 

港口生产忙
  近日,大连湾辽渔深水码头生产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港区码头工人奋战在生产一线,迎来进出口装卸高峰。据介绍,今年以来大连海港口岸对俄贸易量大幅增长,据最新统计,中俄出入境贸易船舶共41艘次,较往年同期增长455%,进口货物12.人民政府
春回大地暖 水稻育秧忙
  天气转暖,春耕备耕到了关键时期,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