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关键
分区是保护地得以有效管理的必要手段,它伴随保护地内部及周边矛盾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矛盾的不断演化而发展。现阶段各国由于保护地具体情况及面临问题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分区模式。
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自然保护地诞生至今已有百余年。由于功能的特殊性,保护地的建设与管理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土地权属、部门协作、土著居民协调、公众游憩及教育需求等诸多问题的困扰,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对保护地进行分区的思想应运而生。
保护地分区指的是依据保护地的自然地理、生态学特征,其所能提供的游憩体验和承载力,以及相关各利益主体的权益等因素对保护地中全部土地进行分类、赋予特定目标后再予以管理的办法。
分区制能够有效缓解不同使用者或利益群体间的矛盾,同时最大可能地保护原有自然环境不受侵害,是一种最为直接有效的保护区管理技巧。
如何根据保护地面临的不同矛盾,采用合适的分区模式是关键。根据不同背景和保护目标,自然保护地的分区模式基本可归为以下三类:
(1)三圈层同心圆分区模式
即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也称过渡区)模式,普遍地应用于以自然保护为唯一或首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等保护地。其中核心区占较大比重,通常在总面积的50%以上,只允许少量的科研活动;缓冲区为降低外界环境对核心区的影响而设,此外还起到提供补充核心区栖息地的作用,允许少量对环境影响小的人类活动;最外围为试验区,占地面积较小,通常都是当地居民的居住区和生产区,提供满足当地居民基本生产、生活的场地,但不允许有污染性的生产方式。
(2)以加拿大国家公园为代表的分区模式
这种模式包含有严格保护区、重要保护区、限制性利用区和利用区。美国、澳大利亚、秘鲁等国也均采用这种模式。这种模式有严格限制公众进入的区域,适用于面积较大的国家公园。分区时考虑保护与公众享用及教育的需求,不同利用区将不同公众需求细化,有利于满足多样化的游憩体验。在面积划分上,严格保护区和重要保护区构成国家公园的主体。国家公园兼具自然保护区的职责,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作为重要目的。
(3)以日本国立公园为代表的分区模式
这类分区模式的代表国家有日本和韩国,国家公园内的土地被划分为重要保护区、限制性利用区和利用区。在国家公园的选择上,以风景美学价值为首要评判标准。国家公园的保护是为能永续地被公众享用和提供教育。由于国土面积小、人口密度大,这些国家在国家公园的分区管理上与加拿大等国存在一定差别:没有明确划分出严禁公众进入的区域,各区面积无较大差异。利用区包括有居住区和公园服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