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做好环境应急事前防范

30.03.2016  11:34
    当前,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对环境管理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环境应急工作的开展,在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群众的人身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环境应急工作如何以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做好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上级环保部门要求对环境风险源进行排查,基层环保部门要分清哪些是环境风险源,不能把存在安全生产隐患和突发环境事件环境风险的企业混为一谈。环保部门应参照环境保护部发布的《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对辖区内涉及剧毒化学物质、有毒化学物质以及含有砷化物、氰化物等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开展环境风险评估,从地理位置、生产工艺、原辅材料、污染治理等多方面入手,综合评定,准确量化突发环境事件的等级,指导企业完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为辖区内提高环境风险防范水平找到良方,为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环保部门在对企业环境风险准确认识的基础上,要按照环境保护部《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相关规定,督促企业预先制定富有针对性的环境应急预案,在应对各类事故、自然灾害时,采取紧急措施,避免或最大程度减少污染物或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进入环境。

在做好环境应急预案的同时,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明确企业是此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应当根据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自身实际需要,开展环境应急预案制定工作,并对环境应急预案内容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负责。二是不同于安全生产部门的安全事故预案,环境应急预案应重点说明突发环境事件情境下如何有效运行现场组织指挥机制,以及应急队伍分工、应急响应措施、应急资源保障等内容,如何衔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与政府的预案。三是做好环境应急预案的培训、备案和演练工作,即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前,应向所在地的环保主管部门进行环境应急预案备案,并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环境应急预案的培训、宣传和必要的应急演练。

第三,借力应急专家库和应急物资库建设。除了做好企业端的应急防范工作外,环保部门还要提前建立环境应急专家库,结合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类型有针对性地选择专家。一旦发生污染事件,可以尽快获得专家技术支撑,及时有效地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此外,应根据辖区内地理、流域特点,合理规划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库,实现应急物资有效辐射重点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