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新经济 培育壮大新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经济的发展。5月30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明确指出,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技术相互融合的步伐加快。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当前中国发展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加快发展新经济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任务。
一、什么是新经济
新经济是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产生的经济形态。具体说来,新经济是指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所催生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五新”的综合。新经济的核心技术基础包含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化、传感感应技术等,新经济当前已经从技术变革层面拓展到企业运行、产业融合、社会生活、人类交往的各个维度,正在展现它推动产业融合、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变迁进步的巨大能量。
新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的革命。新经济的基本形态是互联网+,如出租车行业不是新经济,互联网+出租车产生了约车行业,产生了滴滴、快的、优步,这就是新经济。正是由于新经济的这一特质和巨大能量,发展新经济意义重大而深远。
发展新经济是正确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发展新经济可以有效推动和催生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快速成长,创造新的供给和新的消费,助推消费结构升级,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的新需求,提升经济的内生性增长动力,进而突破“三期叠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发展新经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发展新经济的过程,就是通过 “众创”、“众筹”、“众包”、“众扶”等新平台发展分享经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资源会得到更好利用,人民群众的潜能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进而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发展新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供给侧改革是针对经济结构的制度性矛盾而推进的改革,通过消除资源有效配置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障碍,使资源和生产要素更好地配置到“五新”,从而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
发展新经济是实现“双中高”目标的必由之路。通过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打造新引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民智民力,才能托举增长“中高速”;通过发展新经济才能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二、当前中国新经济发展的态势
当前中国新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新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顶住下行的压力,实现6.7%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经济的异军突起。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3.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1.8%,网上零售额增长28.2%,网约车、在线教育、移动医疗等各种商业模式蓬勃发展。二是新经济显著改变着中国经济的总体构成。新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改变着我国的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消费贡献率进一步提升,服务业比重继续提高。与此同时,新经济自身占比也占到1/3。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新经济指数显示,2016年1月至4月,新经济占比分别为29.4%、32.3%、32.1%、30.0%。三是新经济已经成为就业的主体。当前,新经济新业态支撑就业的能力超出预期,“互联网+”和电商等平台服务型企业对就业拉动作用明显。如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的“卓朗科技公司”,已为近20万名软件工程师搭建了就业平台;阿里巴巴最新财报显示,公司创造就业岗位1500万个,并带动了3000万左右的间接就业;以滴滴出行为代表的“网约车”已成为分享经济的最佳样板,其出行平台已为1330万名司机提供了就业岗位。新经济是一个巨大的就业蓄水池,而且新经济和灵活就业结合在一起,和分时就业结合在一起。所以,新经济推动就业是当前一个很重要的经济新态势。
三、如何发展新经济
(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改革
向全面深化改革要发展新经济的动力,应重点推进以下三方面改革: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的改革,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各项要求,破除智力创造—技术创新—产品孵化等一道道体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为新经济发展创造宽松高效的体制机制环境。同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有力、有度、有效推进“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为新经济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二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业供给侧体制改革,创新银企合作模式,实现由银行主导的信贷模式向以直接融资为主的股权投资模式转型,增加金融供给主体,发展互联网金融等普惠性金融组织;加快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重点完善天使基金、风险资本、新三板、中小板等股权交易市场和证券交易市场(IPO、资产证券化、并购重组、股票增发和优先股);增加企业直接融资比重,重点培育债券市场。加强债券产品创新、健全债券市场结构,培育多层次的新经济发债主体,满足不同企业主体的融资需求。三是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运行体制。要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是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充分释放科研潜力。创建灵活宽松的科研管理体制,引导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优化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科研布局,打造高水平的科技智库和“国家实验室”。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四个着力点:一是着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推进“双创”、“众创”、“众筹”、“众扶”等新型创业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搭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技术平台,为众创空间提供低成本、全方位和专业化服务,充分调动千万科技人员创新的智力活力。二是着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应着力加强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平台载体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知识和创新驱动转型。三是着力创造宽松高效的创新体制和政策环境。应构建有效激励人力资本投资和知识创新的产权制度,通过现代产权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保障创新者的合法权益。构建把知识创新成果及时转化成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和产业化的商事制度,提高成果的转化率。破除高素质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创业动力,使具有创意的知识分子和技术专利的专家学者摆脱一切束缚潜心科学研究。四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创新型企业是新经济的主体,必须深化改革,健全科技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促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发展主体。也要充分尊重企业家创新精神,发挥企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促进资本、管理和技术等要素向新经济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