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势成局开新篇——我省推进结构调整述评

01.03.2017  11:38

  2016年,是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面对较大困难和挑战的一年,也是老工业基地刮骨疗毒、砥砺前行的一年,通过不断强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辽宁经济发展呈现出筑底趋稳的积极变化。

  有“”的数字见证了发展之“”。工业用电量结束了23个月下降态势,开始逐月回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结束51个月下滑,由降转升;公路货运量、港口货物吞吐量稳步增长。

  支撑性指标的好转释放出积极信号。辽宁正在不断以调结构的“”,“”住当下,进而实现长远的经济稳增长。

  顺利完成年度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任务;服务业占比首次超过50%;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到11.9%,提高3个多百分点……一年来,省委、省政府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大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振兴实体经济为重点,不断探索发展与转型的平衡点,为辽宁老工业基地重振雄风奠定了坚实基础。

  审视当下展望未来,辽宁结构调整已起势成局,经济发展新篇渐开。

   把握大势高站位布局开篇  

  2016年,辽宁经济转型之痛如针刺骨,“工业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投资整体降幅较大;实体经济发展困难较多”。

  省委、省政府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省经济运行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总的来看,其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

  具体而言,偏资源型、传统型、重化工型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市场变化,新兴产业发展偏慢;国有企业占比也较大,老国企的历史包袱比较重;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结构单一地区转型面临较多困难。

  不回避不退缩,需要勇气与担当——直面问题,亦是为了警醒全省各界:决不能为了一时的速度而忽视发展的质量,决不能再次错失结构调整的最佳窗口期。

  新常态下,辽宁经济不仅要实现稳增长,更要保持发展的高质量。在多个重要会议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希都指出,解决当前的问题,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定政策。

  全省上下已形成共识——适应引领新常态,国家正在强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辽宁当前面临的发展困难期恰恰是转型升级的宝贵机遇期,无论是地方政府、行业还是企业,不应再有任何侥幸心理。必须把握大势,毫不犹豫地推进老工业基地的结构调整。

  结构调整稳是主基调,稳不是无所作为,不是不敢作为,而是要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

  去年2月,李希在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学习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不断增强转方式、调结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在着力推进结构调整上持续加大力度。

  去年7月,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求发在朝阳调研时指出,要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为辽宁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结构调整注入了新的内涵:要把振兴实体经济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以三次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产业转型,不断提高供给结构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促进产业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优化升级。

  以问题为导向,指引工作方向;以问题为导向,倒逼工作落实。一次次调研,一个个会议,辽宁基于对当前经济结构的不断审视和思考,制定出指导性、操作性强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高站位的结构调整已布局开篇。

   辩证进退抓住主线求突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不会“扎针见效”。怎么调?考验的是智慧与耐力。

  无论怎么调结构,传统优势绝不能丢。既不能单纯地要增量,靠投资上项目,也不能一味盲目地关停砍;必须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在推动传统支柱产业、新产业、新业态的量与质的改变中持续集聚新动能。

  省委、省政府强调,要立足于辽宁产业基础,在大力推进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还要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

  李希强调,在结构调整中,要始终辩证地把握好“”与“退”的关系,该进,就勇往直前;该退,就壮士断腕!

  当前,辽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服务业占比快速提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经济结构高级化的趋势,但工业占比下降隐含着作为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源泉的制造业“空心化”风险。而从工业内部结构看,一直以来,装备制造业都是我省的工业支柱,也是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驱动器”。但目前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比重低,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上寻求突破。

  省委、省政府以推进装备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为目标,大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辽宁行动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实。陈求发多次主持召开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会议,研究我省制造业的发展。过去的一年,我省将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置于航空装备、汽车装备、高档数控机床、集成电路装备等八大领域,推进首批50户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试点示范企业项目建设。

  从去年下半年起,我省多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到一个新高度。7月,《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实施。8月中旬起,以结构调整为主题的5场新闻发布会接连召开。

  我省全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合理调减玉米等低效作物面积,积极推进设施农业、中药材、食用菌生产,加快品种优化、技术革新,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

  结构调整中,我省在紧盯工业、农业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在大连,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特征愈发明显,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去年,服务业增长势头强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三次产业比例为5.8∶42.8∶51.4,结构更趋科学合理。而以钢铁闻名的鞍山,新兴产业风生水起,增加值占比已近10%。

  与此同时,我省下大力气去除那些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没有竞争力的“”字号和“”字号产品,处置僵尸企业,毫不手软。目前,沈阳已全面退出国家和省明确要求严格控制的产能过剩行业,全市工业运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在推动区域结构调整中,我省以沈阳、大连为主轴,把沈阳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带有机联结起来,增强整体竞争力,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支持辽西北地区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集群建设,打造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行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稳步落实,一点点量变的积累,给予辽宁经济筑底趋稳以最有力的支撑。

   积极向好蓄势积能未来可期  

  从负数到0.9%,微小的变化背后,反映出我省实体经济通过结构调整实现了质的提升。

  这是去年9月份辽宁工业品生产者出厂价格(PPI)的同比涨幅,连续长达51个月的PPI负增长至此被中止,长期压在辽宁实体企业身上的“巨石”开始松动。

  凭单一领域的变化尚不足以作出趋势性判断。去年以来,全省工业用电量、货运量等一系列支撑性指标的好转,释放出经济发展向好的信息。

  与此同时,23种重点原材料类产品价格已有21种实现同比上涨,特别是工业税收在全省仍占半壁江山,表明工业对全省经济支撑作用依然强劲。

  与之相印证,高端装备制造业占比达到17.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精细化工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到11.9%,提高3个多百分点……好的迹象在增多,新的动力在增加,辽宁经济正在蓄势积能。

  从企业、产业和区域的视角则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结构调整带来的变化:抚顺特钢现在只做高端品种,目前承担的国家课题就有50多项。沈阳机器人产业主营收入增长27.3%,沈阳机床i5智能机床销量增长4倍。鞍山激光产业园、盘锦辽东湾新区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了26%和12%,本溪制药企业销售收入增长15%。

  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在增强。葫芦岛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项目36个,朝阳推进“五个一工程”,在每个县区都搭建了项目集聚平台。营口、盘锦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分别为270个和131个。大连英特尔存储芯片、鞍山缘泰石化、抚顺石化油品深加工、丹东黄海新能源汽车等一批项目投产运营。

  结构调整中,一些企业艰难维持,一些企业生机勃勃;一些行业面临困境,一些行业前景向好。市场作用下的分化走势,恰恰是新旧动能交替、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的外在表现。

  风起于青萍之末。着眼未来,将过去一年经济发展的诸多亮点放在辽宁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审视会发现,一系列积极变化的出现,意味悠长:辽宁经济正在用一场脱胎换骨的变革,为未来打开宝贵的发展空间。

港口生产忙
  近日,大连湾辽渔深水码头生产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港区码头工人奋战在生产一线,迎来进出口装卸高峰。据介绍,今年以来大连海港口岸对俄贸易量大幅增长,据最新统计,中俄出入境贸易船舶共41艘次,较往年同期增长455%,进口货物12.人民政府
春回大地暖 水稻育秧忙
  天气转暖,春耕备耕到了关键时期,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