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感恩”成就幸福的百岁人生

23.09.2015  17:03

本版稿件由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 吕良德采写

刘华国是大东区津桥街道百兴社区居民,现年104岁。

1912年,刘华国出生在河北省束鹿县一个叫雷河的小村庄。艰辛的生活,养成了老人勤俭的习惯。一生中,刘华国老人始终牢记长辈的叮嘱:出门在外,要勤作事,不计较,多行善;一点小事不计较,一生行善才是福;凡事忍耐,做事用心;乐于清贫,懂得感恩。

1930年,刘华国与丈夫结婚。可生活,并没有因为两个人的结合好起来。为了生存,夫妻俩只能带着孩子选择了背井离乡,于1940年辗转来到了沈阳,从此在这里定居。1948年沈阳解放了。家里的生活水平较之于解放前有了明显提高,但要养活一大家子人,还要教养子女,刘华国和丈夫过着勤劳俭朴的生活。刘华国60岁时,丈夫去世了,她只能靠每月12元的收入独自撑起这个家。

随着改革开放,市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可刘华国已经步入晚年。多年艰苦生活的养成习惯,使她的作息时间很有规律,每天她还要坚持干一些轻便的家务活。老人常说:“一天不干活,全身不舒服。”

一日三餐以素食为主,构成了刘华国生活的一大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高,每日清粥小菜、五谷杂粮,肉食和带油的食物吃的很少。虽然出门的次数逐渐减少,但老人每天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侍弄她那满窗台的花花草草。每天看到它们,老人会很开心。

爱干净,是刘华国老人的另一大特点。老人身上从来都是清清爽爽的,每次换下来的脏衣服,等儿女们不在家,她就偷偷洗完,晾干后再整整齐齐地收起来。老人的儿子说:“其实母亲知道我们是心疼她,但母亲不想成为儿女们的负担,自己能干的事还是要自己干比较舒服。”

据刘华国的女儿介绍,老人一辈子没有上过学,也不认识字,但是她的记忆力非常好,思路也特别清晰,说起年轻时候的事情,事情发生在哪一年,她都绝不会记错。儿女们有时把东西放在哪儿找不到了,可是只要问老人,她都会准确无误把东西给找出来。每逢此时,儿女们都会很惊讶,而刘华国则会开玩笑地说:“瞧瞧你们才多大呀,记忆力还不如我一个老太婆!”一句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平时,刘华国经常跟儿孙们说起老辈传下来的话,如“出门在外,要勤作事,不计较,多行善。”“一点小事不计较,一生行善才是福。”告诉子孙们永远不要忘记。正是这些多年传承下来的家风,支撑了老人一生的信念,也成就了她一生的幸福和这个“四世同堂”之家。

今年104岁的刘华国,生育过四子二女。如今大儿子84岁,大孙子也59岁了。晚辈中有八个孙子、一个孙女和一个外孙女,还有两个重孙子和两个重孙女。在这个和睦温馨的大家庭里,老人慈祥,晚辈孝顺,一家人彼此宽容体谅、互相体贴关心。儿女们的孝顺让刘华国的晚年生活其乐融融。每年母亲节,女婿都给刘华国买鲜花。看着鲜花,幸福、快乐、知足便会绽放在老人脸上。

人们常说:“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其实是说一个人为人处事要豁达大度,待人处事要宽厚仁慈。刘华国老人的性格直率、开朗,有什么说什么,这也减少了她自身的烦恼。即使早年在贫穷的生活、繁重的家务面前,她也会保持这种宽容待人、知足常乐的性格。

百年人生,刘华国曾经经历了战争、饥饿、动乱,经历了亲人的离去和生活的种种磨难。这些经历养成了老人勤劳俭朴的生活品质,也影响着下一代。

老人经常告诫儿孙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做什么,都要听党的话,要谦虚、敬业、诚实、讲道德。要懂得感恩,懂得感恩,才能长寿。刘华国说:“我活到百岁,政府给予了我特别关照,每月市里给我补贴500元,区里给我补贴300元,新农合补贴90元,再加上孩子们给我的零花钱,我每个月的收入足够吃穿用的了!”

截至上月沈阳市营商办解决企业诉求200件
  本报讯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董丽娜报道截止到Syd.Com.Cn
小区消防通道画上停车位 警方取缔
  沈阳市和平区集贤街38号刚刚引进新物业,Sy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