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将慈善当投资
01.04.2016 12:18
本文来源: Lnd.Com.Cn
张强,原是葫芦岛市建昌县师范进修学校教师,是先天腰椎麻痹症患者,与腿部有残疾的周玉鑫结婚后,二人育有一女。去年,48岁的张强因病撒手人寰。家里没了顶梁柱,妻子基本无劳动能力,女儿年仅12岁,就读于建昌县第三小学4年级。为了治病,家里欠外债数万元。
虽然天南海北,有的已经多年未见,可张强去世的消息被与他当年同在建昌完全中学八年六班就读的同学们获悉后,大家纷纷伸出援手,能联系上的44名同学很快凑了2.29万元,帮这个窘迫的家庭解了燃眉之急。
“嫂子,你放心,困难再大,还有大家呢!”建昌县雹神庙矿产责任有限公司总经理包瑞峰也是同学之一。得知张家的实际困难后,他对周玉鑫说:“以后孩子的生活费和学习费用我包了。”他每月给孩子1000元钱,并表示将来孩子上中学、上大学,他都一帮到底。至今,帮扶活动已近一年,每到换季时,包瑞峰都会送来衣服和生活用品。因为众人的关爱,如今,孩子健康成长,安心学习,成绩不错。
作为记者,此前我曾帮忙联系过一些扶贫结对活动。一次,我和葫芦岛晚报记者吴宏图一起与几名热心公益的企业界人士到一所乡村学校扶贫。当校方把贫困孩子的相关资料拿来时,这些人却直摇头。因为他们想捐助的“必须学习优秀,成绩起码在班级排前三”。“家庭困难,还要成绩优异,这样的孩子不是没有,可毕竟少之又少啊!”校长颇为无奈地摇头。
其实这些人提出如上要求,原因很容易理解,那就是不想让自己的慈善款打了水漂。他们需要在帮扶后见到令自己满意的结果。
两个故事,两群人。记者相信,所有人的初衷都是认真做自己想做的事,他们的行动都会给这个社会带来温暖。但是,对于受助对象的选取,“贫困”应该是首要条件。如果非要加上“学习优异”作为前置,实在有些不妥。学习的优劣与否,受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我们之所以去做慈善、搞帮扶,不就是想创造条件让贫困孩子能更好地学习吗?
我们的民族向来不缺乏慈善的心、互帮互助的爱,乐善好施已经根植于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之中。“众人拾柴”是汇聚扶贫开发的新力量,更是济困扶危的巨大能量。谁都希望慈善之花能绽放得绚丽多彩,可是我们应该对此有足够的耐心。如果把慈善当成急功近利的投资行为,要求尽快、尽早见到回报,这既不科学也不现实。
慈善不应该是锦上添花后即刻要回报,而应是雪中送炭后留温暖在人间。慈善应该是朴实的行动,是得益于社会、奉献给社会。慈善应该是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让行慈为善者感受到不可替代的幸福感。慈善花开,结出好果,应该是水到渠成的必然。
本文来源: Lnd.Com.Cn
01.04.2016 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