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大现象”启示录

25.09.2017  06:18

  梁兵教授的硼镁资源开发与精细化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许光文(左一)为沈阳化工大学带来多项国际领先的能源转化利用新技术,以及多项在研的国家重点项目。

  一所并不那么“高大上”的高校,在强手如林、竞争激烈的高教市场,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打响自己的品牌?在各地求贤若渴、倾斜政策力度越来越大的今天,如何让顶尖人才引得进、留得住?面对当今日益多元、多变的用人需求,如何培养出叫好又叫座的毕业生?

  9月21日,记者在沈阳化工大学采访时感到眼前一亮: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国家973首席科学家……沈阳化工大学全职引进多位国家级高端学科带头人。在他们的带动下,学校获批了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3个省级高校重大科技平台或重点实验室、1个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学科入选“辽宁省一流学科建设规划”;结合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沈阳化工大学独创“113”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促进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行业需求无缝对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供给质量,为全面服务辽宁振兴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沈阳市创新创业示范项目中,沈化成为辽宁省五所高校的其中一所;优秀本科生推免硕士研究生,沈化也是辽宁五所高校其中之一。

  有人把化大几年来的巨大变化称作“化大现象”,化大人走出的创新发展之路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人才保障举措引来了“金凤凰”

  许光文,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原任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院长。“之前有个城市拿3000万元投资我的项目,我都没去,就选择了咱们化大。一个原因是沈阳有着良好的化工产业基础,资源也丰富,特别适合化工类学科研究,化大也有专业优势。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被学校的诚意深深打动了,义无反顾地来到了这里。”许光文说。

  原来,化大党委书记白炜通过学生结识这个专家后,亲自飞赴成都,满怀诚意动员他来辽宁。“这有点‘三顾茅庐’的感觉,我就是想把我的技术做成。哪里能让我实现自然就要去哪里。学校想方设法帮助我们克服困难、营造环境,给我们搭台,让我们尽情地去发挥。事实证明我来对了。”

  结果,许光文不仅自己来了,还带过来8人的核心团队,其中包括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能源催化和能源材料科学家等。随之而来的,还有团队多项国际领先的能源转化利用新技术,以及多项在研的国家重点项目。

  像许光文这样的高端人才,化大还有很多。目前,学校拥有全职国家教学名师、国家督学李志义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张义民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贾永锋教授,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张立新教授,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刘立志教授等国家级高端人才6人,礼聘两院院士、“千人计划”特聘专家等18人,形成了一支以国家级高端人才为引领、省级优秀人才为骨干的高水平创新队伍。

  沈阳化工大学校长李志义告诉记者,高端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最大瓶颈,要解决学校未来的生存发展问题,必须从人才队伍建设入手。为此,他们经过大讨论,确定了发展思路——直接引进高端人才,并通过他们培养一支人才队伍。

  为了“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学校提出了《沈阳化工大学高峰学科建设计划》《沈阳化工大学“腾飞学者”推进计划》《沈阳化工大学“振兴学者”礼聘计划》和《沈阳化工大学“优青”托举计划》等一系列提升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新举措。“腾飞学者”推进计划着力汇聚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振兴学者礼聘计划,坚持面向高端人才,坚持“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柔性人才建设原则,大力推动“振兴学者”特聘教授、特聘专家等礼聘计划。同时破除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中的机制和体制“壁垒”,开辟人才引进、培养的绿色通道,出台优先支持配套政策,列为“腾飞学者”“振兴学者”的各类高端人才实行年薪制和聘期目标制,保障了各项人才举措的有效实施和落实。

  把助力老工业基地振兴当做责任

  今年7月26日,中国教育报在头版对沈阳化工大学许光文教授团队开发的“内构件移动床定向热解”页岩油炼制变革性新技术在本溪落地进行了报道。油页岩,即含油的岩石矿,是辽宁的特色能源资源,地质总储量达109亿吨。“内构件移动床定向热解”可实现开采页岩矿的全量利用,相对现有技术使页岩油收率提高20个百分点,在同样的采矿量条件下,几乎实现页岩油产量翻一番。利用该技术炼制油页岩获得的油品折算原油价格可达30—33美元每桶,在目前国际油价维持在45美元每桶上下的市场上,可保障油页岩炼制产业实现40%以上的利润率。此项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将彻底改变辽宁油页岩炼制产业面临的炼制成本高昂、经济严重亏损的局面。

  “今年我们已经与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10个项目了,我们开发的静态混合氨甲醇吸收工业化生产技术,不仅解决了污染问题,还提高了原材料利用率,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沈阳化工大学教授吴剑华称。据介绍,化大通过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解决了东药集团脑复康、氯霉素、磷霉素钠等多个品种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使企业多个品种的生产装备及工艺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提高了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每年为企业增加产值近5000万元。

  “近些年,学校大力推进‘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订单式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改革,实现研发与需求无缝对接,直接服务于县域经济和产业园区。”校长李志义说。

  从2013年起,化大陆续向辽宁有化工产业基础的部分县市及产业园区选派了14名化工类高学历高职称的科技人才,挂职科技副县(市)长和产业园副职,为辽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来自高校的一项新技术,有可能拯救一个行业。沈阳化工大学的多项新技术拯救了很多“僵尸”企业,这是辽宁省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助力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缩影。

  化大当上“全国高校‘113’联盟盟主”

  大学的核心是培养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着几个问题:学校只管培养,不管使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生能否适应企业的需要,能否做好相应的工作,很少过问;老师只管上好自己的课,不管学生成长;专业只想着老师上什么课、如何上好课,很少过问学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如何破解难题?化大独辟蹊径,在全国率先提出建立“113”人才培养体系,不断优化和改革教学体系。具体说就是1个理念、1种模式和三化机制。1个理念,是指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取决于学什么而不是教什么;1种模式,是按照职场环境培养人的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三化机制是指协同化育人、家庭化培养和个性化指导。这几年,学校向29个专业推广了“113”体系,逐步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家庭化培养机制,组建了近300个家庭单元,对学生实施家庭化的全过程培养。

  对这种新的教育模式,能源与动力教研室主任、沈阳市首届师德标兵战洪仁感触颇深,“‘三化’中的‘家庭化培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每个老师作为第二父母承包几个学生,从他们入学来源,到怎样上课,怎样和企业联系,到就业全程负责。实施家庭化育人后,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深知高校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

  战洪仁说起了这样一个故事:2014级有位同学大一上学期因贪玩,导致挂科3门,几乎面临退学。针对他的情况,家长和专业教师和辅导员老师一起制定了专门的指导方案。通过任课老师与辅导员老师课内外联动指导,这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在大一下学期顺利通过全部考试,此后再无挂科。同时,这位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也获得了提升,曾制服持凶器抢劫的歹徒,被学校树立为见义勇为青春榜样。

  据介绍,目前化大已与全国40多个高校组建“113”培养体系联盟,化大成为“盟主”,向全国高校推广这种新的教育模式。

  化大走上发展快车道的奥秘

  化大为什么短短几年间走上了发展快车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关键还是全校上下形成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建立了鼓励大家争创一流的用人机制。

  其中,党委的核心作用和各级党团组织的有效工作显示出突出优势。一个集体需要有一个核心,才能形成向心力。在学校这个大集体中,“党委领导是核心”。学校党委在讨论决定事关学校发展大计、“三重一大”事项时,严格遵守“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正是拥有了这样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学校党委班子成员个人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个人意见得到了深入交流,成员之间互相支持,重大决策充分酝酿,决策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实现了集体力量的最大化。

  为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挺起党员干部的精神脊梁,学校建立了一团(讲师团)四校(党校、社会主义学院、廉政学校、团校)一网(党建网、微信平台)的党建教育系列载体。通过六大教育平台,在全校范围内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盖、无死角、无遗漏。学校还专门制定了“十三五”党的建设规划,科学地提出“十三五”时期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对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及党风廉政建设等做了全面部署。

  党建工作强了,带动学校的风气变了,一大批先进教师和学生崭露头角。葛铁军教授挂职康平经济技术开发区副主任,两年时间里,调研走访当地企业近百家,帮助当地塑编产业集群制定了百亿元的发展规划;主持申获了省级检测机构“辽宁省塑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带领科研团队收集和解决22项塑编企业共性的技术难题,申请8项塑编新产品专利技术,研制开发16个新型塑编产品并在企业成功转化批量生产。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陈晓东,几年来把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了关爱、帮助老年人的社会工作上。她创办的“乐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省内唯一的全国首批百强社会机构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项目。“敲敲的爱”高龄空巢长者居家探访项目是乐和社工中心开展的第一项目。它通过敲开一扇扇高龄空巢老人的家门,为老人提供居家探访、资源链接、心理疏导、就医协助等社会服务。四年来,社工中心在三个社区中定期探访高龄空巢老人近百位,陈晓东也光荣入选“最美沈阳人”,成为成风化人、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化大人的代表。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樊华/文

  王雁/摄宇波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