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甘井子区:教师交流轮岗助推教育均衡发展
甘井子区位于大连市城乡结合部,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制约教育均衡发展。自2006年大连市首次实行教师交流工作以来,甘井子区一直高度重视教师交流工作,近年来更是把教师交流工作作为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建立了有序交流、合理配置、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师交流机制,特别是获得辽宁省“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试点区”以来,在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 明确职责分工,为教师交流提供组织保障
甘井子区教育局高度重视教师交流工作,在成立教师交流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的基础上,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为教师交流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每年教师交流工作开展前期,工作小组成员都要研究讨论教师交流相关政策、形式、程序等交流中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调整完善后报领导小组审议。然后区教育局召开全区教师交流工作部署大会,详细讲解交流的范围、比例、形式、工作程序、有关要求等方面内容,通过政策宣传、个人申报、上报材料、确定名单、审批实施五个步骤具体开展工作。教师交流期间,工作小组相关人员都要参加全区9个片区(将全区中小学校按照区域划分,其中中学2个片,小学7个片)的研讨交流会,既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又帮助协调解决棘手问题,同时学校之间也利用区教育局搭建的平台彼此沟通,共同化解个别教师的困难。
二、 调整交流方案,使教师交流范围具体明确
2015年该区根据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辽教发[2014]159号)和《大连市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实施方案》(大教[2015]29号)有关精神,调整区交流方案。现方案规定,男50周岁(含)以下、女45周岁(含)以下,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9年以上需进行交流。各学校每年交流教师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的10%,交流教师中区级以上骨干教师不低于20%。另外,超编单位必须交流出两名教师后,方允许交流进一名教师。交流后学校区级以上骨干教师比例不得超过本单位专任教师总数的20%。这样,适度调控了优质师资(骨干)的流动方向,严格落实学校教师编制,推动区域教育资源均衡分布。
三、 探索具体措施,把教师交流工作落到实处
交流工作开展以来,该区立足实际,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交流办法,使教师交流工作不论是数量规模、师资质量,还是覆盖领域、工作成效,均得到“质”的提升。
(一)四种交流形式同步推进,确保交流工作顺利实施
该区通过个人自主交流、城区与偏远区对口交流、城区与拓展区(后发展)学校对口交流、区域统筹划片交流四种形式推进交流工作。教师可根据个人和工作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流形式。确保符合交流条件、应交流、想交流的教师基本上能实现交流愿望,从而进一步加大教师交流力度。
(二)刚柔并济的交流政策,确保交流工作取得实效
政策方面刚性规定,申报小学中学高级和中学高级职称的教师以及评选特级教师、省、市、区级等荣誉称号的人员必须有交流经历。凡是没有一年支教经历的获省级荣誉(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等)、市骨干和区级品牌教师,将取消资格和相关待遇。
在柔性政策方面,对交流轮岗的教师在评优评先、培训深造、品牌评选、学校考核等方面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到拓展区学校、后发展学校交流工作。
(三)教师交流与学校考评挂钩,促使校长支持交流工作
将各学校教师交流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全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考核评估体系之中,考核结果作为学校综合督导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从而进一步提高校长对教师交流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四、 逐步完善制度,教师交流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交流工作有力促进了教师素质提升、教师队伍结构优化和不同学校之间的文化融合。
(一)鼓励骨干教师到拓展区学校、后发展学校任职任教并发挥引领辐射作用
建立城区学校与拓展区学校、后发展学校之间对口交流制度,实行城区与拓展区之间相互交流,对口支援。城区学校派出教学经验丰富、事业心强的教师(原则上为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到拓展区学校、后发展学校任教,拓展区学校、后发展学校选派积极上进、业务素质较高的教师到城区学校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人事关系不调转,交流时限不少于二年,由交流双方学校共同进行考核。交流到拓展区学校、后发展学校的城区骨干教师在交流期间,要求做好5项工作:系统讲授一门课程;每年听课不少于60节;参加所在学科的校本研修活动,每年开展不少于4次的专业引领活动;在本学科内至少带1个徒弟;形成一篇高质量的工作报告。通过引路课、师带徒、专题讲座、教学研讨等多形式发挥其在管理、教学、教研、科研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不仅解决了需求学校的一时困难,也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将区际组团办学纳入教师交流工作,进一步巩固对口帮扶工作成果
“区际组团办学 城乡共同发展”对口帮扶工作是大连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自2011年9月开始实施以来,在甘井子区教育局和长海县、花园口经济区教育科技局的共同努力下,两岸三地在学校文化、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管理、课程开发、资源共享、信息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优秀的支教教师队伍是“区际组团办学 城乡共同发展”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为使对口帮扶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2013年4月该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区际组团办学 城乡共同发展”对口帮扶工作管理意见》和《甘井子区“区际组团办学 城乡共同发展”工作评估标准(试行)》,将对口帮扶工作纳入教师交流工作,明确要求每年从省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市、区骨干教师,区级品牌教师中选拔优秀教师到长海县、花园口经济区支教。优秀支教教师通过管理交流、指导培训、资源共享、校本研修互助等形式发挥名师的辐射引领作用。目前,该区在认真总结近几年组团办学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帮扶力度,丰富帮扶项目的内涵,提高帮扶工作的品质,强化区际间和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的深度和广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逐步实现牵手共成长,合作促双赢的目标。
开展教师交流工作,有力促进了不同学校之间的文化融合,推动了该区拓展区学校和后发展学校的发展,进一步整合了全区师资力量,优化了全区教师队伍结构。近三年,甘井子区交流教师占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比例为年均22.5%,其中骨干教师占交流教师的比例为年均37.6%,均超过上级部门规定指标。目前,交流工作得到大部分教师的认可和支持,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提升职业素养,使教师焕发工作激情,找到更适合的舞台,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形成了活水养鱼的良好态势。
(大连市教育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