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欲建“将心比心”信息库

22.04.2016  06:46

  本报讯(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尚志文)一边是逝者捐献的心脏,另一边是苦苦等待移植的患者,可在最后一刻,受捐者却选择放弃手术。4月21日,面对辽沈地区尚没有等待移植患者信息库的现状,接诊医生刘涛公开了自己手机,希望患者登记“排队”,别让“爱心”再次落空。

  4月17日晚,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主治医师刘涛接到通知,急诊科一位29岁的女患者因大面积脑出血去世,家属决定捐献逝者器官。经过逐一比对,49岁的患者张女士符合心脏移植条件。经联系,张女士同意手术。当晚,逝者的肝、肾等器官逐一被成功移植。就在这时,张女士却犹豫了。

  张女士心脏内已经被放置7个支架,接受移植是她活下去的唯一机会。“我们理解患者和家属的顾虑,担心手术费用、成功率和术后治疗问题。但时间不等人,6小时就是心脏移植的极限。”将近22时,经过多次沟通,刘涛的手机上最终接到一条短信:放弃!

  不能让心源浪费!医务科科长傅全威在朋友圈发出信息:“各医院如有适合心脏移植的患者,可以和我院心外科刘医生联系。”而刘涛也转发消息,并留下手机号。

  “当晚电话要被打爆了,很多外地医院询问。”刘涛表示,此时已经接近心脏供体的大限,逝者的心脏最终没有被摘取。

  傅全威介绍,从生理限制上讲,心脏移植对血型和体重都有要求,从摘取到移植的时间不能超过6个小时,这些都缩小了受者的范围。从患者角度说,主要是对移植手术不了解。“担心移植手术不成功、手术费用高是主要原因。”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责怪患者,放弃移植也是患者的权利。但真的不希望这样的遗憾再次发生。”刘涛表示,目前,辽沈地区并没有等待心脏移植患者的信息库,东北地区也只有两家医院能开展心脏移植手术。面对这一现状,他公开了个人手机号13514252011,愿为等待移植的患者建立信息库。患者可以提供心脏彩超、血型、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进行“排队”,如果再发生心源被放弃的情况,可以从信息库中继续寻找匹配患者。

  “捐赠遗体、器官是一种自愿行为,不论捐赠者反悔,还是受捐者放弃,我们都无法从法律和道德层面约束、指责。”沈阳市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部长卢兵说。

截至上月沈阳市营商办解决企业诉求200件
  本报讯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董丽娜报道截止到Syd.Com.Cn
小区消防通道画上停车位 警方取缔
  沈阳市和平区集贤街38号刚刚引进新物业,Sy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