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生命有大爱——记本溪市红十字志愿者,水上救援队队长 刘奇青

23.12.2014  15:42

          12月17日的本溪,寒风刺骨,这是今年入冬以来本溪最冷的一天。冰封的太子河河面上,一群身着泳衣泳裤的冬泳爱好者接二连三地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中——这是辽宁省第九届全民健身冬泳邀请赛的比赛场景。
          刘奇青是位冬泳爱好者,同时他也是本溪水上救援队的总队长。
          “不冷,一点儿也不冷,我今年60岁了,感觉我的体格跟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差不多!
          一条泳裤、一双棉拖鞋,60岁的刘奇青赤身做着冬泳前热身。
          准备完毕后,开始比赛。发令枪响,刘奇青瞬间一个猛子扎进水里,畅快淋漓地游着,划水几下就跟对手拉开距离。小组第一,是刘奇青的成绩。
          咱们的水上救援队队员,大部分都是冬泳爱好者,一年四季,只要天好,每天必会来太子河上游几圈,在夏天游泳遇见溺水的人,必会把人救上岸,这个举动我们已经坚持了快15年了,这十多年我们自发组织,逐渐形成队伍,是一支志愿者组成的民间队伍。
          本溪市红十字志愿者,水上救援队队长——刘奇青
          在山城本溪市有这样一直由草根组成的志愿者救援队伍——水上救援队,他们打捞落水市民,以自己的力量帮助着他人,用行动向社会传递着小人物的正能量。他们时常会被人们忽略,却满腔热血地投身到公益活动中,感动着别人也感动着自己。
          他们犹如水中的蛟龙,哪里的水面出现险情,就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往事发地,筑起一道生命的守护线,保护市民的生命安全;他们的行动让一城人为之感动;他们就是本溪市红十字会成立的水上救援队,而这支救援队的总队长就是刘奇青。
          数九严寒,赤膊上阵。零下二十几度的低气温,在室外换上泳衣,跳入冰凉的水中接受针刺般的洗礼,不是有相当强意志力的人怎能做到?我们见到刘奇青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极寒天气里。
          今年60岁的他从小就热爱游泳,2014年是刘奇青冬泳生涯的第十四个年头。长期坚持游泳是刘奇青和队员们的一种生活态度。这项运动同样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健步如飞、精神健硕、皮肤红润、年龄看上去不超过50岁。多年游泳练就的一身好体格,而这正是他和队员们救人的前提和资本。
          第一次惊险救人,差一点险自己于危难。
          太子河,被誉为本溪的母亲河。
          在河边长大的刘奇青,自幼酷爱游泳,他年轻的时候在本钢上班,只要天气好就会趁着午休的间隙,约上几个爱好游泳的同事,骑上自行车来到太子河游上几圈。那时的太子河可不像现在这样,没有岸堤全是沙石。然而这几十年坚持下来,他练就了一副好身板。当时跟他有着共同游泳爱好的一共有几十人,而这几十人的游泳队伍,正是今天水上救援队的雏形。
          在没有成立水上救援队之前,刘奇青和他的队员们就经常做着救人的工作。让刘奇青最刻骨铭心的一次救援发生在2002年。
          2002年7月,刘奇青刚刚接受完电视台一期关于未成年户外游泳安全讲座的采访来到太子河边。此时,宁静的太子河,正波光粼粼。太子河边坐着两个年轻人,他们正在憧憬着中国队世界杯的美好前景。刘奇青像往常一样朝玉石板跳台处走去,已经换好泳衣的他正要开始自己的游泳训练。
          突然,几声惊恐的呼救声打破了太子河的宁静。刚刚坐在河边的那两位年轻人,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跳入清凉的河水中。其中一名涉入深水区的年轻人溺水了,而他的同伴则在旁边惊呼求救,刚刚还欢快的氛围骤然紧张起来。当时岸边有大概80多人在游玩,也许是突然见到这样的场景懵了,也许是根本没有救助能力,大家只是互相帮忙呼喊着。救援,就是和时间赛跑。来不及多想,刘奇青扑通一声跳入水中,向那位溺水的年轻人游去。
          为了救人,有时会让施救者自己陷入困境。这一次,刘奇青就把自己陷入了困境。
          由于是第一次救人,刘奇青利用自己平时的游泳经验,绕到了被救者的后面,想要用手推着他划行。然而,当他靠近溺水者时,那位年轻人像找到救命稻草一样,紧紧抓住刘奇青不放。被抓住的刘奇青顿时感觉体力不支。还好年轻人体重比较轻,刘奇青凭借着自己顽强的意志力硬生生地将这位溺水者拽上了岸。把这名溺水者拉上岸后,明显感到体力不支的刘奇青瘫软在岸边,“累得感觉不到手脚的存在”。
          在那场惊心动魄的救援后,刘奇青虽然感到后怕,但却让他萌生了成立水上救援队的想法。于是,经常和他一起游泳的好友们成了这支水上救援志愿者中的一员。他们经常聚集在一起,培训相关的救援知识。如今,想起当初成立水上义务救援队的初衷的时候,他们的回答再朴实不过:“你伸手拉一把,就是挽回了一条生命。
          救人并不是为了回报,而是为了心安。
          刘奇青说:“太子河每年都会有人溺水,但是咱本地人溺水的少,大部分都是外地打工的人溺水,因为他们对太子河的水文特征不熟悉,看着平静的水面,说不准水下激流暗涌。而水上救援,不同于陆地,技术性较强。由于受环境不同,水深不同,水流不同的影响,对救援者身体素质要求也较高。救援队员个个都是游泳高手,不光夏天能下水,冬天同样能破冰下水。
          刘奇青在太子河游泳救过溺水的人已经数不过来了,他通过下水救人总结出自己的经验:人溺水,往往就是瞬间的事。人溺水时就会迸发出强烈求生的欲望,并且四肢会拼命地挣扎、呼喊,这时就会呛水,如果抓住什么东西就会死不撒手,用经常在太子河游泳爱好者的话说这就叫“蹿高”。
          如果会游泳的人不熟悉太子河的水文特征也容易溺水。
          太子河受观音阁水库影响特别大,尤其是在夏天。观音阁水库放水时水流急,太子河水流量增大,水下温度低,会游泳的人游到河水中央,会被水下的冷水刺激肌肉,感觉不适应,如果准备工作没做好,会突然抽筋,这种情况即使会游泳的人溺水概率也非常高。
          被水上救援队救上岸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懵,人仿佛处在精神恍惚之中。刘奇青回忆有一次救上来一个年轻男子,虽然把人拉上岸了,可是当时不懂溺水后急救方法,还差点让一条生命陨落。
          刘奇青记不清是在哪年夏天,他在现在太子城附近河段上散步,正巧看见河岸上有人呼喊:救命啊!有人溺水了,谁会游泳赶紧下水救人。刘奇青见此情况没有犹豫,跑到岸边一个猛子就扎进水里,游向溺水的年轻男子。溺水男子拼命地挣扎呼喊救命,嘴里大口大口地呛水,不知不觉中他感觉到有人使劲抓住自己的胳膊,身体挣扎得已经没有力气,逐渐失去知觉,而刘奇青正使出全身力气拉着他的胳膊往岸上游……
          精疲力尽的刘奇青看着昏过去的溺水男子,以为学着电视剧里面的演员,双手用力按溺水人的胸部,等他吐出水来人就醒了,可是试了几次都没办法让溺水者苏醒。于是,他赶紧打120急救。
          当120赶来将人救醒时,救治的大夫才告诉刘奇青,这个溺水人肺内有大量积水,用他的那种救人方法是不科学的。要是再晚一点,那名溺水者的生命就有危险了。救溺水人的黄金时间就是把人救上岸后的十分钟,在这十分钟内必须进行科学的急救,才能保住生命。
          后来刘奇青听附近派出所民警说,他下水救的这个年轻人老家在内蒙古呼和浩特,来本溪打工赚钱,想趁着休息时间下河洗洗澡,没想到水流急,把他冲到河中央,要不是他下水救人及时,恐怕早就命断太子河了。
虽然刘奇青救过的溺水者,没有一个时候过来见他的。但是,他说,自己救人不求回报,求得是心安。他感觉自己每救过一个人,心里就感觉温暖。
          成立水上救援队,他们救人不图回报
          水上救援队有队员65名,平均年龄在55岁,其中有3名女队员。
          这三名女队员以前曾是田径运动员,正是有年轻时练体育的底子和细心,她们成为水上救援队的队员,让这个队伍如虎添翼。
          每名队员对水上救人的经验都很丰富,他们在太子河上游了不知有多少年,对哪条河段的水流速度都了如指掌,如果有人落水了,他们根据水流速度就能判断出在哪里能把人给捞上来。
          刘奇青回忆前些年,有一个年仅21岁的小伙子就淹没在太子河中,整个水上救援队出了50多人沿着溺水地点向下游找了三天,终于把尸体找到。
          那21岁的小伙子家住在吉林梅河口的农村,来本溪打工赚钱没几个月,想必是在老家有下河野浴的习惯,看见太子河的水流平缓,就动了下去游泳的心思,可是没想到,他这一下去就再也没上来……
          小伙子的家人知道情况后第二天,父亲和哥哥赶到本溪,想找到他的尸体,运回家安葬,可是凭他俩的力量根本就无济于事。这时,水上救援队的人帮助了他们。
          第一天,队员们手里拿根木棍在太子河里寻找,他们边游边拿木棍往水下扎,如果扎到感觉柔软的地方,他们就会潜下去捞上来看,确认是不是小伙子的尸体。一天过去,寻找没有结果。队员们推测,应该是水流太急,把尸体冲到下游去了。
          第二天,刘奇青发现太子河的水流变缓了,应该是观音阁水库减少放水量,这对救援队搜寻尸体来说是件好事。队员们决定开始手挽着手,开始“地毯式”搜索,他们相信,用这种方法应该很快把尸体找到。溺水小伙子的父亲和他的哥哥对这样的搜寻充满着矛盾心理,父亲希望找不到自己儿子的尸体。因为找不到,说明自己的儿子还有活着的希望,说不定他被河水冲到别的地方,只是他们不知道而已。哥哥把希望全寄托在救援队上,希望尽快找到弟弟的尸体,运回家安葬,因为哥哥确定弟弟永远离他们而去。
          第三天,水上救援队终于找到了21岁小伙子的尸体。小伙子的父亲对救援队十分感激,想给他们6000元钱作为酬谢。刘奇青和他的救援队的队员们异口同声地拒绝了。他说,水上救援队所做的一切完全是义务的,你如果给我们钱,我们这个队伍的性质就变了。再说你们父子俩从外地来是把自己的亲人运送回家安葬的,还需要更多的费用,你们赚钱也不容易,出门在外能省点儿就是点儿。
          事后,父子俩处理完亲人的后事,刻意做了一面锦旗,送给本溪水上救援队,向他们表示感谢。
          刘奇青看到锦旗,他认为这面锦旗的价值比黄金还要值钱,因为这是对这支救援队义务救人的肯定。
          刘奇青跟队员们常说“一次救援行动下来,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名和利,而是希望人们能够敬畏生命。
          水上救援队,这支队伍不仅要把义务救人这项工作坚持干下去,还要想应该怎么样科学救人。
          2014年11月30日,这一天对于刘奇青和他的队员们来说是特别的一天,因为在这一天,他们这个水上救援队终于“转正”了,本溪市红十字会水上救援队正式成立。宣誓大会上,刘奇青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跟队员们说:“这辈子,我们宣过两回誓,第一次是入党,第二次是水上救援队成立,我们肩上扛着的是责任!

          记者手记:他们不是战士,却始终保持备战的身姿;他们不是医生,却时刻跟死神抢夺生命。他们是志愿者,他们是来自社会各个行业的普通人。是大爱,让他们承担起这样的义务;是大道,才能这样义无反顾。他们,用生命筑起了太子河上一道生命守护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