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 中德装备园催生新动能

11.10.2016  12:36

  “搭上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这个大平台,就是抓住了机遇、跟上了趋势。”能够在中德装备园启动后最先入驻,金刚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永升至今仍对当初的果断抉择庆幸不已。

  是什么样的机遇和平台,让投资者们紧盯不放、生怕错失?

  时光闪回:2013年秋至2015年末,国家“一带一路”、新一轮东北振兴、“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举措接踵出台。

  其间,中德装备园在2014年8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中被首次提及之后,又多次受到中德两国国家层面推动,并于2015年12月获批成为我国第一个以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合作为主题的战略平台。

  对外开放、制造强国、东北振兴——战略叠加而凸显的产业支撑都指向了中德装备园。对于急需摆脱结构桎梏、谋求转型升级的辽宁经济来说,垒稳筑实这一平台,需求至为迫切。

  聚合平台作用,放大开放张力。在全省,像中德装备园这样的多个平台正在稳步构筑: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连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它们整合优势资源、多元化开放,为辽宁振兴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高端智造为落实国家战略提供支撑

  每隔几天,从德国汉堡驶出的“沈满欧”返程班列都会沿着“一带一路”北线抵达沈阳东站,超过80%的货物都是宝马沈阳工厂生产所需的发动机配件。

  持续增加投资,建成两家整车厂,把宝马在欧洲以外首个具有铸造车间的发动机工厂和全球第二个研发中心带到沈阳……华晨集团与德国宝马集团的13年成功合作,已经成为业界佳话。

  宝马并不是孤例。德国著名的隐形冠军企业纽卡特、伍尔特等,都在辽宁扎根了十余年。这说明,同样有着深厚产业积淀、走过类似发展道路的共和国“装备部”辽宁与装备制造强国德国之间,有着天然的相互吸引。

  而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推进,位于“一带一路”两端的亚欧两大经济体和增长极——中国和德国正愈加亲密。

  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曾表示,在“工业4.0”方面,在提高企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加强创新等领域,德国是中国最理想的合作伙伴。

  需求已成共识。构建中德两国高层次合作新平台、探索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迈进的新路径,被写进中德装备园建设方案批复当中。

  “这个平台究竟新在哪?首要任务是夯实中德制造业合作的产业基础、扩大开放、做大规模,在有效对接之上,实现高端智造产业链条的深度嵌入、融为一体。”中德装备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李宝军这样理解。

  从搭建产业框架开始,中德装备园就植入了高端智造“基因”。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20平方公里的园区核心区内,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汽车制造、工业服务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产业板块摆开布局。

  截至今年9月,园区五大板块各类项目已达204个,56%的项目已经完全落地。“阵营”当中,不仅有西门子、库卡等全球领军企业,还有全球最大的水处理集团美国赛莱默等“隐形冠军”企业。一些企业通过增资扩产,把更多先进技术、理念带到辽宁。

  见证成效,为时不远。作为“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对接、融合的“种子”,这些项目、产业将为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以点带面催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相对于辽宁、东北乃至规模宏大的“一带一路”来说,中德装备园只是一个小小的“”。但在李宝军看来,这个“”可以是“启爆点”,催化、引爆整体振兴,辐射、带动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这个“启爆点”的“药引子”就是创新。“如果只是做到了项目的集聚,而缺少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的有效支撑,那么,中德装备园至多只是一个大型‘代工厂’。”李宝军说。

  装备制造业发展模式、园区开发建设管理模式、对外开放合作模式——三个创新划定中德装备园与众不同的发展路径。

  有生命力、富竞争力的产业园区,应该由市场推进建设,而不是政府当主角。摒弃政府主导开发、建设、运营的老套路,中德装备园明晰市场化成长的方向,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按照PPP模式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及综合管理服务。

  政府该做而且必须做好的,就是提供利于发展的政策服务环境。辽宁省先后下放、委托30余项行政职权到铁西区,并就重大建设工程项目选择意见书等5项省级行政职权,为铁西区开辟“绿色通道”。沈阳市实施“降本减负20条”,税费、审批、融资、用地、用工、采购流通等多方面成本的削减,为中德装备园发展带来重磅利好。中德装备园成为东北地区首个真正意义上的“零收费”园区。

  想方设法培植创新“土壤”,中德装备园率先在金融服务上实现突破。今年8月份,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德装备园管委会和中国银行法兰克福分行、辽宁省分行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入驻园区的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唯创新才有未来。以创新为“血液”的中德装备园,正通过探索建立产业对接、开放融合的新模式,辐射带动更大区域迈入发展的新阶段。

   把合作成果从辽宁拓展到“一带一路”沿线

  无论是“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进,还是加快东北振兴,归根结底都要秉持一个方法:大处着眼,细处入手。

  所谓“大处”,既包含格局,也包括未来。所谓“细处”,就是瞄准产业发展的共性需求去努力。

  雄踞“中德大街1号”的金刚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就着眼于未来谋划发展。“专业人口缺少,是阻碍智能制造发展的重要原因。”王永升说,“业内预计2020年我国将需要30万机器人应用人才,我们要做的就是快速供给这样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最大限度弥补这个缺口。

  今年11月份,这个一头托着库卡、西门子、华为等技术供应商,一头托着大中专院校等人才供应方,一头还连着国内外企业应用需求方的项目,就将投入运行。

  园区层面,包括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华晨宝马培训中心、中德广场、宝马公园等项目规划建设在内的中央商务区建设已经启动。

  瞄准需求,在发放了千余份问卷、数次调研基础上,中德装备园知识产权行动计划白皮书正式发布,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平台正式上线。业内人士评价,此举将有助于打消德国以及欧洲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顾虑。

  同时,中德装备园正在探索以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与行政化相结合的方式建设智慧园区,通过大数据网络布局,为政府公共服务提供决策依据,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夯实产业基础、提高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辐射带动能力、放大开放发展的张力,这三项工作应该是‘并联’推进而非‘串联’。”一直工作在中德装备园平台搭建第一线的李宝军认为,只有让这些努力在同一节点上迸发,才能真正把国际产业合作的成果从辽宁拓展到“一带一路”沿线更广阔的地域。

港口生产忙
  近日,大连湾辽渔深水码头生产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港区码头工人奋战在生产一线,迎来进出口装卸高峰。据介绍,今年以来大连海港口岸对俄贸易量大幅增长,据最新统计,中俄出入境贸易船舶共41艘次,较往年同期增长455%,进口货物12.人民政府
春回大地暖 水稻育秧忙
  天气转暖,春耕备耕到了关键时期,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