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和哲学就业率 本科生研究生差距大
2015年,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哪些专业就业情况好?毕业生就业都去了哪里?2月24日,辽宁省大学生就业局公布了“2015年辽宁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去年,辽宁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28.4万,比上一年增幅2.95%。具体到初次就业率平均值,本科生85%,研究生84%,专科生87%。耐人寻味的是,去年本科专业中,历史、哲学、工学专业就业率排在前三,而研究生专业中,历史、哲学就业率居后。
本科生各学科就业率列表
学科 毕业人数 就业率
历史学 324 93.21%
哲学 83 92.77%
工学 62545 87.81%
理学 8875 87.31%
文学 31393 84.88%
农学 1661 84.53%
教育学 3892 84.48%
管理学 27536 84.13%
经济学 7453 83.38%
医学 10305 79.49%
法学 4078 75.06%
研究生各学科就业率列表
农学93.08%
工学89.23%
教育学88.20%
管理学87.92%
文学83.20%
经济学82.72%
医学81.22%
理学78.21%
法学74.68%
艺术学74.21%
哲学64.04%
历史学63.01%
2015年辽宁毕业生
数量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
会计学6052人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4722人
艺术设计3643人
自动化3514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287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3146人
临床医学2863人
英语2516人
金融学2501人
软件工程2400人
现状:辽宁高校毕业生人数“十连涨”
2015年,辽宁省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人数达到284487人,比2014年增加8163人,增幅2.95%。
其中,研究生30482人,较上年增加209人,增幅为0.69%;本科生155747人,较上年增加5527人,增幅为3.68%;专科生98258人,较上年增加2427人,增幅为2.53%。数据显示,辽宁高校毕业生总数已经10年连涨,从2006年的170447人,到2008年突破20万人,2011年逼近26万人,2015年已经达到284487人。10年间,本科毕业生人数每年上涨,研究生毕业生人数在2008年达到一个小高峰,2009年略微回落,2010年与2008年持平,此后几年连续上涨,2014年开始突破3万人。
调查:哪类毕业生占比最高?
报告显示,2015年毕业研究生中,工学毕业生占比较大,共有11551人,占毕业研究生总数的37.89%,其次为医学毕业生,共5259人,占毕业研究生总数的17.25%。
本科毕业生中,工学毕业生占比较大,共有62065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39.85%;其次为文学毕业生,共31126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9.98%。
而高职专科毕业生专业分类中,制造大类毕业生人数最多,共17587人,占专科毕业生总数的17.90%;其次是财经大类,共15184人,占专科毕业生总人数的15.46%。
解析:历史、哲学本科和研究生就业缘何“天壤有别”
2015年,哪些专业毕业生比较好就业?数据显示,去年辽宁本科毕业生中,历史学、哲学、工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居前三位。其中,历史学就业率为93.21%;哲学就业率达到92.77%,工学就业率87.81%,理学就业率87.31%,文学84.88%,法学专业就业率为75.06%,医学专业就业率79.49%。
与本科就业率完全相反,本科就业率排在前两名的历史、哲学两个专业,在研究生就业率中,竟居在后三名之列。其中,哲学就业率64.04%,历史学就业率63.01%。
为什么哲学、历史学两个学科的本科、研究生就业率“天壤之别”?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高校统计就业率时,包括学生考研数据。由于社会需求量较小(中学对历史学师范生有一定需求),历史、哲学两个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考研率高,使这两个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随之提高。同样由于是需求较少的冷门专业,这两个专业的研究生在毕业找工作时,再次遇冷,导致就业率较低。
“目前社会上招录公务员时,很多职位注明只允许‘文学类’毕业生报考,而历史、哲学专业的毕业生则十分受限。”一位专家表示,并非只有汉语言专业毕业生能写好材料,哲学、历史学毕业生中藏龙卧虎,文史哲是不分家的,机关事业单位招录时,对哲学、历史学专业毕业生的诸多限制应尽快改变。
数字:辽宁高校毕业生中五人有一人留在沈阳
2015年,省内各市共接收辽宁省高校毕业生16405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7.62%,较2014年增长了2.47%,毕业生省内就业是辽宁毕业生的主要流向。其中,沈阳市、大连市是接收毕业生最多的两个城市,分别为60156人、34775人,分别占省内各市接收总人数的36.67%、21.20%,总和占省内各市接收总人数的57.87%。辽宁高校五个毕业生中,有一人选择了沈阳。
从各省份接收辽宁毕业生情况看,河北省接收人数最多,为7593人,占流出毕业生总数的9.53%。其次是山东省,接纳7414人。北京和上海接纳辽宁毕业生人数分别为1876人和692人。数据显示,毕业生到基层地区、二三线城市或中小型民营及私营企业就业意愿不强。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