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边界好发力

26.11.2016  12:35
    □本报记者/侯国政

    初冬的阳光晒在身上暖暖的,海城市中昊镁业集团董事长刘永刚的心情也格外舒畅,这倒不是完全因为天气原因,而是前不久经鞍山市政府帮忙协调,这家大型镁制品生产企业获得2亿元的银行贷款,保障了上百条生产线正常运转。

    有欢喜的,也有忧愁的。鞍山市区内的一家重工企业,产品虽有订单,但由于资金链断裂不得不停产。为了帮扶这家企业,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但终因企业负债过多,没有金融机构愿意贷款,政府也只能作罢。

    两个企业的不同经历,正是鞍山市牢固树立“边界意识”,坚持走市场化道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生动印证。

    政府帮扶企业无可厚非,但鞍山市领导认为,帮扶是有边界的,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清楚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告别采用行政手段大包大揽,甚至动用财政资金帮助困难企业输血续命的老路,走上一条激活市场机制的新路,“让政府这只手用对地方”,这是新一轮鞍山帮扶困难企业与以往最大的不同。

    这样的变化,皆源于发展思路的深刻转变:东北振兴,还是要靠破解体制机制障碍,靠提高市场化的程度。

    继在简政放权上先行先试,为全省提供了“鞍山经验”后,鞍山市又创新帮扶理念、方式及措施,开启一个具有广泛借鉴意义的帮扶困难企业“鞍山做法”。

    用一套制度让帮扶规范化

    ——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为先导,以制度建设为重要保障,聚焦流程关键节点,构建零距离、零障碍、高效率的困难企业诉求办理制度体系,确保企业遇到问题时“话有处说”“事有人帮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东北振兴最为重要的存量资源。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持续加大,许多企业感受到了“寒冷”,“钢都”鞍山也不例外。其中在2015年,鞍山市工业规上企业净减少295户。

    这种状况必须得改变!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帮扶困难企业,实现工业稳增长,成为鞍山市上下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

    问题的关键是,政府该帮到何种程度,边界在哪里?鞍山市决策层形成的共识是: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凡是市场能解决的、凡是属于企业自主的事情就绝不干预,政府要着眼于帮助企业“外围清障”,为所有市场主体自主发展、充分竞争创造公平环境。

    共识来自于这里:置身全国发展大格局和东北振兴大战略之中来看,东北要摆脱困境,还是要加快培育和发展市场力量,这是必须要走的道路。政府可以帮企业一时,但帮不了企业一世,再强大的企业终究还是要按照市场规则去求生存、谋发展。

    基于先前鞍山市简政放权所获得的红利来看,作为全省企业投资项目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城市,鞍山近年来市级行政权力精简比例达到73﹒5%,此举令市场叫好,让自身发展受益。

    思路理清了,鞍山人的每项选择才会显得那样理智、科学、从容,才不为发展速度的一时波动而改变初衷、目标和方向。

    面对困难企业,鞍山市政府的定位是“帮扶”,这意味着政府扮演的主要角色是协调和服务。全市确立坚持市场化导向,急企业“所急”,帮企业“所需”,建立由一名牵头领导、一个牵头单位、一名联络员、一个具体帮扶企业所构成的“四个一”帮扶制度,做到对企业困难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及时解决。  

    鞍山市经信委主任王丹群说,市里加强顶层设计,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全市困难企业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市长一竿子插到底,亲自谋划、部署、调动全市困难企业帮扶脱困工作。形成了市领导、各县(市)区和开发区、市直部门“三位一体”的帮扶工作体系,按相关副市长分工,成立了政策支持、行政审批、融资减债等6个专项工作组,负责解决企业具体困难。

    为了第一时间发现问题,鞍山市创新建立规上企业联络员制度,一家企业一名联络员,变“企业找我”为“我找企业”。市里给了联络员很大“权力”,添个单子,企业的困难就直接反馈到领导案头!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以前需要层层汇报,问题反映上去时,往往错过帮扶的黄金时机。

    鞍山建立多层次解决企业问题办理机制。对联络员上报的问题,市经信委作为牵头单位能马上解决的马上解决,问题复杂的上报给副市长,副市长解决不了,就报给市长。

    王丹群认为,政府不是盲目地帮困,像闯市场之类的,那是企业自己的事,政府帮不了,也帮不好。就连帮企业解决最多的融资难题,政府所做的主要是沟通协调,至于贷与不贷还要由银行自己定。

    完善的制度体系,实打实的帮扶,换来的是一份高含金量的帮扶成绩单。今年以来,鞍山市政府先后为全市200余户企业解决了立项、土地、房产、环评等各类问题280个。其中一次性为鞍钢矿业集团5801公顷土地办理了土地证,增加鞍钢资产208.5亿元;为宝得公司办理了两座450立方米炼铁高炉项目备案手续;为紫竹集团下属两户企业共200万吨钢铁产能办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立项备案手续,极大地增强了企业发展动力。

    既要救活更要救好

    ——在坚持市场化导向的前提下全面发力,实现政府帮扶服务转型升级,从解决企业的“救急”问题迈向送政策、送知识、送理念,以服务升级带动企业能力升级,实现帮扶效果最大化

    政府帮企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尊重市场规律,这在鞍山已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市领导又多了一层思考和认识:以前对企业的帮扶服务,主要协调解决个别企业的个别问题,属于帮困型的,但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进一步加大,企业的新问题不断涌现,“救急”服务显然已不能满足需求,政府的帮扶服务亟待转型升级,目标是既让困难企业活下来,又要活出精彩。

    很快,鞍山把帮扶服务升级的着力点对准了宝贵的政策资源。近年来从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到《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提出,再到“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启动,从中央、省到市密集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对于企业来说,若能充分利用这些政策红利,势必会帮助自己在困境中寻求突破,在市场竞争中占领先机。

    不过,鞍山市领导深入基层调研时发现,本市许多企业对政策不甚了解,也没有充分利用,更谈不上获得感。

    为发挥最大的政策效应,鞍山市精心梳理了这几年涉及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141项惠企政策,汇编成册,派发给重点帮扶企业。同时,政府鼓励熟悉政策、掌握政策的帮扶干部,深入企业送政策,进行产业引导。“既是帮扶员,又是政策宣传员”,这是市里提出的新要求。

    “一条政策信息,有时就能改变一个企业的命运!”辽宁茂洋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清春深有感触地说。原来,于清春曾在岫岩雅河工业园区经营一家家纺企业,后因经营困难,于2105年9月开辟新领域,利用原厂房以及当地丰富的岫玉资源,投资数亿元建起一个大型玉文化产业园。

    今年4月,鞍山市经信委服务创新处处长李林杰找到于清春,给他介绍国家和省、市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好政策以及全国“双创”蓬勃发展的态势。起初对“双创”并不了解的于清春,听了此话,思路大开,当即表示“我干!

    “每一次都有大变样!”李林杰说,她今年先后3次来产业园,每次看到的都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产业园还完善了产业孵化和培育服务,引入金融部门、专利、商标等中介服务机构,并与辽宁科技大学达成联合办学协议。

    如今,于清春的玉文化双创产业园成功退“”进“”,实现由纯工业化生产向具有孵化功能的服务业产业园完美转型,短短数月时间,就吸引1200多名青年玉雕人员前来自主创业。今年9月,产业园荣获“鞍山市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称号。

    位于鞍山经济开发区的辽宁国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田振,也在搞“二次创业”,只是他的转变,主要得益于市政府实施的“企业家能力再造工程”。

    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人物。鞍山市领导认为,从一定程度上说,帮扶企业家就是帮扶企业,为此他们加大对企业家的培训力度,安排组织企业老总到先进地区和著名企业考察学习,开阔眼界,提高水平。正是今年8月到青岛红领集团的培训学习,看到企业车间生产的每一件衣服都是不同的私人定制产品,这对田振的触动太大了,如拨云见日。

    改建能容纳200人的路演会议室、新建众创咖啡厅、聘请孵化器经营管理人才……又找到当初创业激情的田振,正将企业转型为孵化基地,干得风生水起。他决定学习红领集团的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的理念,利用国远公司建在深圳的研发中心实力,以及因受市场环境影响而大量闲置的数字化生产线,打造一个“互联网+”工业化定制平台,届时只要进来自主创业的人有完整的设计思想,都可以通过孵化基地大数据的驱动生产出好的产品。

    开辟一个全新天地,田振和他的企业正焕发出“第二青春”。

    找到长效治本之策

    ——从众多个性问题中抽出共性问题,从点到面,从微观到宏观,搭建有利于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政策公共服务平台,给困难企业提供系统化、规范化、平等化的普惠制服务,实现帮扶服务常态化

    帮扶工作没有尽头,而且政府帮扶服务越深入,就越要触碰更深层次的问题,越要面对新的挑战。

    当前,一个新的课题再次摆在鞍山人民面前:政府想要帮几十几百户企业不难,但全市中小企业数量众多,政府“一对一”地帮,能否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保证让所有困难企业都获得帮扶?“一企一策”地帮,能否找出长效的破解办法、解决困难企业的长远问题?

    鞍山没有回避这些矛盾和问题。市领导在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涉及企业市场主体的问题,最终还得用市场的手段化解,政府能做的就是通过整合各项政策资源,搭建不分企业性质,不论企业大小,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由企业自我选择、自我决策、公平竞争的政策公共服务平台,让企业遇到困难时找“平台”而不是找“市长”,唯有如此,才能更长效、更彻底地解决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有利于地区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

    要建立这样的政策平台,需要从困难企业众多的“个性问题”中抽出“共性问题”。鞍山市通过对大量数据的集中梳理、分析“会诊”,找到困扰企业发展的“共性问题”,主要包括资金困难、结构调整、人才短缺,产能过剩等。为此,全市健全企业服务机制,重点搭建融资平台、科技创新平台、人才平台和走出去平台等四大政策服务平台,尽最大可能让遇到困难的企业都能自主通过平台实现自救,建立起帮扶的长效机制。

    搭建金融保障平台。经调查,有六成困难企业反映融资难。着力解决融资困难,加强资金支持,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之举。鞍山市制定了《发展产业金融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金融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引导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对首次上市企业,市政府奖励300万元。设立市级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扶持具有较强成长性的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政府小微企业担保平台作用,为中小企业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市政府设立5000万元小微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撬动5亿元的银行小微企业信贷规模。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当前破解中小企业经营困难,核心问题在于走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之路。鞍山市制定科技创新驱动实施方案和实施科技创新政策十条,市财政每年投入2200万元支持企业10个方面的科技创新,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创新单元。设立鞍山市专利奖,建成鞍山科技大市场,搭建了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科技中介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等6个服务平台。

    搭建人才保障平台。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鞍山实施人才培育提升工程,建立涵盖人才培养、使用、激励等环节的制度体系。全面推进重大人才项目,持续实施“千人兴业”计划。支持人才创办企业,对科技型初创企业在税收、研发投入、市场开拓和生产经营用房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民营企业做好新老交替和企业交接,培育一批新生代企业家队伍。

    搭建“走出去”平台。“走出去”是消化过剩产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鞍山将推进企业“走出去”,上升到全市新一轮对外开放中一项重要战略决策高度,在银行贷款协调、并购资金补贴、境外工业园区建立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市政府设立2000万元出口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困难出口企业开拓市场。引进大连忠进国际货运公司,为出口企业提供服务。

    实践证明,随着四大平台的建立,鞍山帮扶企业工作开始从点扩到面,从个别受益扩大到普遍受益,促进了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初步回暖。前季度,鞍山市工业用电量增幅位居全省第一,并且从第一季度起用电量增幅各月均保持全省前名,9月份当月增速达到11.6%。工业增值税实现40.9亿元,同比增长6.7%,增幅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提高13.6个和2个百分点。地方工业企业上缴增值税18.6亿元,同比增长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