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科技“双轮驱动” 我省深入开展农村科技特派行动综述
在绥中县西甸子镇北杨家村,种果树的农户几乎家家有轿车。当地果农说,北杨家村能成为辽西有名的轿车村,全靠水果产业。
北杨家村成为农村科技特派的示范基地后,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驻绥中县科技特派团在当地发展优质果品产业,不仅引进了新品种富硒苹果,还将控冠改形、果园生草覆盖等6项先进适用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推动北杨家村成为全国优质水果生产百强镇,年产优质水果近5000万公斤。
从弱到强,由贫转富,源于我省在农村科技研发和成果推广服务两方面的“双轮驱动”。科研开发和成果推广服务是农村科技的“两个轮子”,一个轮子提供了科技成果和技术储备的源泉,一个轮子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两个轮子同轴共转,触发了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引领效应。
为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从2007年开始,我省在涉农县(市、区)广泛开展了科技特派行动,下派省级科技特派团80个、特派组200个、科技特派员1万多人、培训农民技术员1.8万多人次。累计为农村引进和应用新品种1000多项,建立示范基地200多个,辐射带动农民50多万户,新增经济效益近120亿元,带动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科技特派员成为农民眼里的“香饽饽”
科技研发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将其转化为持续不断的动能,始终存在着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要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到田间地头,就要让科技人员下得去。2007年,我省全面开展了农村科技特派行动。由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省人事厅、省农委、省财政厅组成省科技特派行动协调小组,并联合印发了开展农村科技特派行动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以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主导产业为切入点,广泛开展下派科技特派团、科技特派组、科技特派员和农民技术员培养“四位一体”的科技特派行动工作模式。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程存刚作为绥中县果树科技特派团团长同年来到绥中,带领团队帮助果农改造老果园,提高种植效益。为了方便农民听得懂、记得住,程存刚以“脱裙子、摘帽子、卸膀子、开窗子”等形象生动的口语对应“提干、落头、疏侧枝和竞争枝”等专业术语,把复杂技术简单实用化,被果农称为“1分钟技术”,深受果农欢迎。
讲给农民听,带着农民学,做给农民看,田间地头成为特派员们的工作室,农家炕头成为传授技术的微课堂,懂技术、肯奉献的科技特派员们成为农民眼里的“香饽饽”、科技致富的领路人。
下得去,更要留得住。我省制定了保留工作关系、保留职务、保留工资待遇的“三保留”制度和优先晋职称、优先提干的“两优先”制度,并允许通过技术入股、技术承包、技术服务等形式开展有偿技术服务,引导广大科技人员作为特派员深入农业生产一线。
科技特派员成为了科技转换的载体,一方面承接着科技成果的落地,一方面满足了农民的科技需求。大连市科技特派员将脱毒马铃薯种薯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带到农村长期推广,解决了长期困扰马铃薯生产的种薯退化问题,累计推广脱毒马铃薯栽培面积4000公顷,增产12.5亿公斤,为农民年增收1.2亿元。
着眼农业特色主导产业配技术“药方”
我省农业结构多样,科技特派员带去的技术如何能够与当地农业发展合拍?围绕县域农业特色主导产业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成为科技特派团的着眼点。
“十二五”期间,我省组织省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专家组成省、市两级科技特派团,分别派驻到有一定基础的特色产业县、乡,同时鼓励各市向乡镇下派市级科技特派团,扶持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同时,我省派驻省级科技特派团,在清原满族自治县、岫岩满族自治县、北票市等我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建立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示范县,实施科技扶贫。
西丰县是全国闻名的鹿乡,鹿饲养量占到全国的1/4。抱着让农民以鹿脱贫的想法,沈阳农业大学的何剑斌教授下派到西丰县后,深入养鹿集中的14乡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摸底,总结出梅花鹿产业发展的5个突出问题,制定了梅花鹿养殖科技扶贫方案,大力推广人工授精、饲养管理、绿色饲料、增茸等技术,提高了良种覆盖率和生产性能,每年节约饲料成本4000万元,鹿茸产值增长6000万元。
通过下派省级科技特派团,目前我省已形成了北镇和新民的设施蔬菜、凌源花卉、绥中优质果品、阜新花生、昌图瘦肉猪等17个区域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县乡干部大加赞许,科技特派活动不仅给农民送来了技术,更给主导产业号脉诊病,开出了切实有效的技术药方。
76栋温室、500平方米的组培中心、4000平方米的蔬菜种子加工厂、33万平方米的现代化育苗工厂,平均每天有60万株蔬菜种苗从三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配送到农户家里。辽宁省农科院科技特派组派驻到三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之前,公司最初只有16栋温室,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满足不了企业发展需求。
为延长区域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的产业链,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省在向农村一线下派科技特派团的基础上,开展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创建活动,通过双向选择,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向企业派驻科技特派组,并与企业签订有偿技术服务合同。
帮助企业研发新产品,改造新工艺,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跨越式发展。在科技特派组的指导下,三星公司自主研发备案的蔬菜品种达到41个,拥有3项专利,引进国外优良蔬菜品种136个,推广46个,带动11万农户从事日光温室棚菜生产,成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活力最强、效益最高的蔬菜育苗工厂。
留下一个带不走的科技特派团
如何让科技在农业生产一线扎根?如何留下一个带不走的科技特派团?我省通过创建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开展“农民技术员培训工程”破解这一难题。
由省出引导资金,市里配套,县出资、出地,派出单位投资,特派团成员入股,在科技特派团派驻县(市)建立集科研、示范、培训、创收为一体的产业化示范基地。
省农科院蔬菜所在北镇市窟窿台镇建立蔬菜产业化示范基地,省市投入引导资金400万元,北镇市政府无偿提供8公顷土地,省农科院蔬菜所投资700万元,建成2500平方米的办公、科研、仓储用房,共计2万平方米日光温室和联动温室,5000平方米冷棚,并注册了辽宁园艺种苗有限公司北镇分公司,开展育种、品种展示及种苗生产。
省、市、县和派出单位多方合力,资金、土地、科技三权入股,这不仅让科技特派团和农业科技深扎基层,也探索形成了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农民成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最终受益者。为改变传统农民承接新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偏低和动力不足的现状,我省开展了“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由省科技厅出学费和宿费,在农村种养殖科技示范户中选拔出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农民进入沈阳农业大学等10所农业院所,围绕我省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的19个涉农专业,接受非学历的专业技术培训,返乡后由所在县(市、区)确定为科技特派员。
天天被泥土磕绊着的农民从地里拔出脚来,进入高等学府深造,晋级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扩大了科技特派员队伍,新型农民成为现代农业的实践者和农村基层创业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