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发现的唐代墓葬再现大唐盛世风华

27.11.2017  09:28

   在朝阳市区发现的近200处唐代墓葬再现了大唐盛世风华

   唐玄宗时的马就会“盛装舞步

  舞马俑 朝阳纤维厂唐墓出土

  骑马女俑 朝阳纤维厂唐墓出土

  对于体胖的人曾有一种善恶意图难分的安慰,那就是唐朝以胖为美。不过只要通过对唐朝精美绘画雕塑等传世艺术品的观察很快就会明白,那说法是与楚腰、飞燕相较而言,唐朝风物的“”顶多算是丰满。

  但话说回来,这种感官甚至印象里的丰满其实直接体现着大唐在历史上的独特气质——恢宏雄浑、大气磅礴。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统一、繁荣的盛唐是进取、开放、包容的,社会各阶层都洋溢着活力与雄心。

  盛世大唐更是胸怀天下,就如“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所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族皆依朕如父母”。

  这种兼容并包的气度,是大唐人望眼四海、自信的体现,而与四方的交流与融合也使得大唐的文化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虽然“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唐风采已然消散,但是今人从出土的文物中也能管窥昔时气象一二。

  考古工作者已经在朝阳市区发现唐代墓葬近200处,出土了大量文物。尤其是栩栩如生的随葬唐俑,形象、深刻地反映了盛世唐朝时的社会风貌与文化艺术水平。

   最早的艺术类考生

  历史上文武双全的皇帝绝对屈指可数,李世民该是其中的佼佼者。但因皆关注其文治武功而忽略了他在音乐艺术方面的造诣。“秦王破阵乐”被誉为盛唐经典,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歌舞剧,表演“秦王破阵乐”,128人同时执戟披银甲而舞,可谓气势恢宏、杀气腾腾了。这个节目就是李世民亲自操刀编舞定稿的。

  一开始李世民改编军歌作此乐舞以示不忘本,但随着天下大定,“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旧唐书·音乐志》)。于是决定依据上古圣贤为君主制定的“七德”,将《秦王破阵乐》改名为《七德舞》。

  “乐者,太古圣人治情之具也。”所谓上行下效,也是当时没什么傻乐呵的综艺节目,音乐和音乐工作者在唐朝是十分受重视的。

  最早的艺术类考生就是出自唐朝,这些特招生不用参加科举,参加的是“制科”,也就是选拔特殊人才的考试。“才膺管乐科”就是专门选拔声乐人才的。

  朝廷设置了专门的乐舞机构——“太常寺”“教坊”“梨园”,集中了大批有才能的艺人,并专门负责训练、培养乐舞人才,并创作及表演音乐舞蹈和百戏等。

  古人“事死如生”,活着的时候流行什么,在死后的世界也要享受什么。于是,很多唐朝人选择了随葬一支乐队。那时候的乐队有“坐部伎”和“立部伎”之分。

  1999年9月,考古工作者在朝阳纺织厂北唐王君墓发掘出一组随葬坐部伎,吹拉弹唱的都齐活了。其中陶女乐俑5件,包括抚琴女俑、拨竖箜篌女俑、弹琵琶女俑、吹笙女俑和女歌俑;瓷女乐俑7件,包括敲钹俑、拍板俑、排箫俑、节鼓俑、吹管俑、女乐俑等。

  “坐部伎”和“立部伎”是根据演出的需要和表演者的业务水平来划分的。可以在堂上坐着演奏的是坐部伎,在堂下站着演奏的就是立部伎。立部伎动辄上百人,而坐部伎则三人最多十二人。立部贱,坐部贵,等级分明。

  《旧唐书》记载“坐部伎”演奏的曲目有“燕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破阵乐”六部。“立部伎”演奏的曲目有“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等八部。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李京) 作者:李振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