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的“凤爪”

06.01.2016  13:25

  连日来,上海地铁车厢内的 “吃凤爪”事件持续发酵。先是女乘客王若扬因吃凤爪与其他乘客“舌战”,该视频在网上热传;继而有微博账号以王若扬的名义发布了致歉信,并称自己因此丢了工作;接着王若扬接受媒体采访,表示自己并无过错,道歉微博为他人假冒。

  在王若扬看来,吃凤爪是个人的生活行为,即使掉一两粒残渣,也没有影响到一步之遥的周围乘客,完全没有影响到公共环境。但地铁的规定也很明确:“乘客不得在列车车厢内饮食。 ”确定了车厢内吃凤爪的违规性质。因而,王若扬与其他乘客论战,一开始就缺乏道义支持,她在媒体上的自辩,也就带有了自说自话的色彩。而让自己的权利凌驾于公共规则之上,也是她始终难获舆论认同的根由。

  如果王若扬所言属实,那么指责她的乘客中也有人出言不逊,激化了矛盾。此类事件,当以理服人,而不能以气压人,纠正不文明行为更要以文明的手段来进行。至于网友对王若扬予以“人肉搜索”,恶语中伤,乃至假冒王若扬的微博发不实之言,更是逾越法律底线,放纵了“道德激情”。这偏离了引导公众文明的初衷,沦为“以暴制暴”的网络暴力。

  让此事件定纷止争,最好的办法是由地铁管理方站出来。事件是因违反《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而起,地铁方面有责任让此守则在执行中落地,而不是悬在空中,成为此事件争论中的一个焦点。实际上,公正合理地处理好这一事件,既会为今后解决此类问题提供范例,也会在促使乘客素质跟上现代文明步伐、让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齐头并进上,再添一把火。

  地铁车厢内“吃凤爪”事件,说小也不小,重要的是要小中见大:作为现代文明进程中的一次小波折,正因为争执双方不适当地放大了自身权利,才制造了摩擦,而这也是社会转型期一些矛盾和问题的共因。由此带给我们的启示是,面对文明进化的沟坎,不要因舆论环境越来越自由而有恃无恐,更当避免因掌握了言论的权利而心生戾气,理性有序的环境才更有利于降低社会关系调解成本,平和积极的心态才更接近文明进步的理想。我们当以此为共识,砥砺前行。□傅淞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