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中求新,闯出发展新路子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适应和把握趋势性特征,搞清楚“怎么看”;怎样迈出改革发展的新步伐,弄明白“怎么干”,都是迫切需要作出回答的重大发展课题。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时强调,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推动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深刻领会习总书记讲话中蕴含的科学方法论,深刻理解变与新、变与进、变与突破的辩证关系,对于我们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从实行联产承包,到打破“大锅饭”;从农民工涌入城市,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历程,变是一种社会常态,变中求新更是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源。出路从来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只有勇于求变、积极转变、务实谋变,才能找到破解问题的方法,开辟改革发展的新路,不断把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又有“三期叠加”、“两难”问题增多等多重挑战。如何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刚刚起步,有的方面还没有破题,需要不断深入探索。“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形势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要求我们顺应时代潮流,鼓起改革的勇气、激发创新的智慧,多出新招、实招、硬招,突破“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的困境,奋力闯出新路子、开拓新境界。
求新者胜,思变者通,“变中求新”指明了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路径,为攻坚克难提供了新的启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不能再唱“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二人转”,只有做好“加减乘除”,才能跨越“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各地的产业发展,不能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只有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才能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目标;拨正民生的指南针,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不能再搞大水漫灌、撒“胡椒面”等做法,而应坚持精准扶贫,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扶危济困,才能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共同实现小康。
从近年来各地实践看,经济发展中区域、行业、企业走势进一步分化,改革步子越大、结构调整越早、创新能力越强,发展就越有活力;反之,则压力比较大,日子不好过。这正说明,不日新者必日退。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大而言之,处于发展关键阶段的中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和先机,更要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下好创新这步先手棋,激发调动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为中华号巨轮行稳致远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元素;改革,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创新,最鲜明的气质也是创新。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变中求新”,也要求我们具备符合改革创新要求的精神状态。克服思想上的各种惰性、行为上的不良惯性、干事创业的盲目性,既努力避免超越现实而急于求成的倾向,又要摈弃无视深刻变化着的实际而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观念和做法,始终保持蓬勃的朝气、创新的锐气,才能不断进取、奋发有为。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矛盾运动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变中求新”也永无止境。永葆改革精神,激发创新活力,我们就一定能不断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交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崭新答卷。(信息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