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从敲开一扇扇家门开始

06.05.2017  00:12

  沈河区五里河街道盛华苑社区书记周凤梅(右一)和工作人员一起入户走访。王雁摄 

  自去年11月召开的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作出决策部署以来,幸福沈阳共同缔造行动在各有关方面的积极推动下,从入户宣传,到征集意见,从广泛发动,到试点突破,已经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浩大声势,达到了较高的社会知晓率,并已在部分社区落地为现实变化,引起了各有关方面的广泛关注。

  按照市党代会的部署,根据《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幸福沈阳共同缔造行动的指导意见》,幸福沈阳共同缔造行动要以“核心是共同、基础在社区、群众为主体”为基本原则,创新社会治理体系,转变社会治理模式,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城市社会治理体系。

  那么,这项事关沈阳社会转型的重大战略决策,经过一段时间以来的着力推动,如今在基层究竟进展到了什么程度,为社区群众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又将在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进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深入到幸福沈阳共同缔造的部分试点社区展开新闻调查,带来这组采自百姓房前屋后的一线报道。

   用真诚敲开百姓心门

  推进幸福沈阳共同缔造行动,需要把群众发动起来,参与社区共同治理。而在家家关门闭户的社区里,如何让群众走出家门,是摆在社区干部面前的第一道难关。在沈河区五里河街道盛华苑社区,“入户宣传的过程正是意料之中的不顺利。”

  盛华苑是沈阳一座有代表性的新式高档物业小区,在这里,人们因为购房而居住在一起,但相互之间并不认识,几乎没有交往和联系,更不要提参与社区事务管理了,大家有什么问题和意见都是找物业解决,“猫狗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是以往社区生活的真实写照。

  开展共同缔造行动以来,10名社区干部开始走访入户,发放调查问卷,宣传共同缔造理念,征求居民对于社区管理的意见建议,并邀请人们走出家门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社区书记周凤梅说,不少居民不了解共同缔造理念,敲门宣传免不了常常要吃“闭门羹”。还有些居民虽然开了门却以一句“没时间”或者“不关我的事”就打发了社区干部。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季里,周凤梅和她的同事们有委屈,有丧气,也有许多咽得下咽不下的泪水。

  但是,她们没有就此放弃,一次不行那就两次,两次不行那就三次,直至成功为止。拿出这样的态度和决心,社区干部磨破嘴、跑断腿,终于敲开了一扇扇防盗门。还有的热心居民被她们感动之后,主动加入进来帮助她们推动工作。周凤梅她们就这样完成了整个社区2612户居民的入户工作,全部下发了宣传手册,使社区居民对幸福沈阳共同缔造的知晓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在全部入户动员之后,社区召开了15次居民座谈会、12次共同缔造推进会,以及多次三方联席会、党建联席会,通过社区办事大厅、社区宣传栏和26个设在社区里的意见箱,共征集到81大类1358条意见建议。

  居民们提出来的意见建议随后很快被采纳,有了回音,见到实效。截至4月中旬,社区对于能解决的29类意见建议,都已解决完成。比如,居民反映强烈的宠物粪便问题,社区专门设置了5处宠物粪便收集箱,里面还配备了粪便收集袋,很快解决了居民们的烦恼。再如,在共同缔造幸福社区金点子座谈会上,有居民建议成立国学讲堂,定期为居民讲课,结果这个社区里的居民、沈阳大学的张国明老师正是市孔学会会员,他毛遂自荐为大家讲国学,大讲堂就这样办起来了。

  从一片冻土到一方热土,复盘这个过程,周凤梅说,居民还是因为受到了感化才打开了心门。为了挨家挨户宣传动员,社区干部只能在周末、节假日和下班后的时间入户,为此都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这份辛苦辛劳最终感动了社区住户。打开居民紧锁的家门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从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入手,解决了房前屋后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实事,最终使基层组织做到了取信于民,真正让群众的心热了起来。

  春意成风自化人。4月8日,党员社区奉献日当天,物业公司根据居民对于绿化补植的诉求,买来2000株树苗,整个社区共有105名党员走出家门,很多都是在职党员,有的还带上了孩子。他们原来彼此互不相识,但是热情高涨地共同参加了声势浩大的社区义务植树活动。周凤梅说:“从未有过这种场面!”尽管以前党员也需要在社区联系卡上盖章,但是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参加活动。

  回顾这段融动坚冰的日子,周凤梅肯定地说:“我们沈阳的社区书记都有这个觉悟,我们都能付得起这份艰辛。”

  党员志愿者 成为闪闪发光的“亮点”

  记者在社区走访调查中,听到看到了很多党员骨干、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爱心志愿者的故事,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带动,共同缔造行动在广大居民当中迅速扩展开来。

  “人老了,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了,但共产党员的责任不能退休,我要做个永不退休的思想教育工作者。”这是铁西区兴顺街道嘉业社区退休党员关淑媛常说的话。关老原来是从某大企业职工医院退休的,作为嘉业社区工会楼院的党支部书记,如今她虽已年近八旬,却仍然经常到社区帮忙,还自告奋勇担任楼栋长,以自己丰富的工作生活经验为社区管理提供帮助。

  在全市54个共同缔造试点社区当中,嘉业社区属于老居民区社区,共有10个楼院,其中1个是等级物业小区,4个非等级物业小区,还有5个弃管小区。关老所在的就是一个无物业小区,卫生、治安、绿化等都成为居民担心的问题。对这些情况,关老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主动与小区原产权单位市总工会协商,完成了外墙保温和粉刷墙壁等工程,她还协调小区住户规范了停车位的划定和管理,得到居民的一致好评。

  在嘉业社区,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面工匠文化墙,这是社区的10多位党员义务奉献,耗费了大约一周的时间打造出来的。在共同缔造行动社区大党委建设中,退休老党员费汝勤被推选为党小组长,他利用自己的特长,担任了社区书画苑的校长,义务教居民学习书画。推进幸福沈阳共同缔造行动以来,社区居民提出应该在社区内增加一些墙画,一方面宣传铁西工匠精神,另一方面也可以整治小招贴。费老和其他几位书画班骨干主动请缨,自己设计内容,自掏腰包采购涂料,亲自登高上手,为社区粉刷了一面工匠墙。如今,这面绘有红旗和齿轮的工匠墙成为社区居民的骄傲。此外,楼道里还绘制了孝道文化的宣传画,让居民们在驻足观看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耳濡目染。

  党员们说:“社区是党和政府工作的基础,我为社区工作就是为大家工作,就是履行党员义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还有的志愿者说:“每个居民都是幸福生活的享受者,同时也应该是美好生活的奉献者。为社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是为我们社区的细胞注入生机和活力。”

  “1+X” 大党委发挥核心作用

  盛华苑社区、嘉业社区、双路社区、溪林社区、高教社区、大辛二社区……在记者走访的这些试点社区中,无一例外都能够看到区域化大党建的努力,看到大党委工作制的框架结构在组织发动群众中发挥的核心作用。

  以盛华苑社区为例,该社区在2002年以前就成立了1+X大党委,开展共同缔造行动后,又成立了一个特殊党支部,把物业公司和业委会吸收进来,目前形成了“1+9”的格局,“1”即社区党委,“9”则是就业创业、邻里守望、纠纷调解、居家安全、孝亲敬老、文体活动、医疗服务、社会公益、星火传播等9个特设党支部,主要是以社区党员、园区物业和业委会中的党员,以及属地党员促进会成员单位等为核心设立的。社区党委下设4个社区党支部、21个楼栋单元党小组、158个楼道志愿者,并联合了驻区单位党组织、非公企业党组织和社会组织党支部。在党委的领导下,社区还成立了共同缔造委员会。此外,9个特设党支部以社区志愿者先进典型为代表,组建了九支志愿服务队,为辖区居民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的党员志愿者服务。

  在这样的组织机构的积极推动下,如今,盛华苑社区组建了6个微信群,群里聚集了600余户居民,另外社区的微信公众号也吸引了1200余个账号关注,居民们有了反映问题和参与自治的渠道,微信群里每天都很活跃。社区已经从共谋进入了共建阶段,通过征集意见和协商讨论,大家一致要求为社区设计一个LOGO标识,并最终有50%以上的居民达成共识,以太阳花的图案来体现社区精神,目前开始进入了设计阶段,而居民里就有专业从事设计工作的能人承担了这项任务。

  相对于老年人和退休老党员来说,在职党员和中青年住户的积极性更难调动,但盛华苑社区的21个党小组当中,就有多位党小组长是中青年在职党员,他们都需要在8小时之外开展党务工作。同时,在党委的协商推动下,驻区单位也积极参加到共同缔造行动中来,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开启了共驻共建的新局面。

   当共同精神被唤醒之后

  在这些共同缔造的试点社区,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氛围正在形成。嘉业社区书记王建新告诉记者,在党小组和党员中心户的带动下,全社区居民倡导形成了共同理念和共同精神。他们有的主动协助社区干部开展入户宣传,有的积极为社区管理贡献操作性很强的金点子,有的为社区组织晚会主持节目,有的免费为社区居民理发,有的企业退休职工义务为街坊邻居磨刀,有的自费买来机油对社区的健身器材进行日常维护,有的发挥特长组织开办了朗诵、诗歌创作、书画、广场舞、乒乓球、太极拳等兴趣班并义务辅导,还有的主动在社区认养花坛、车库、休息椅等公共设施……

  根据居民的意见,嘉业社区眼下正在紧锣密鼓地建造着“嘉兴亭”,修建亭子的资金部分来自区政府投入,还有一部分来自有关方面的捐赠以及居民的自筹。由于“嘉兴亭”是居民提议和讨论建造的,所以在这个项目的修建过程中,大家都格外上心,每天都有住户围在施工现场,自发对工程质量和进度进行监理,有的还对亭子的建造出谋划策。看到亭子一点点地搭建起来,想着今年夏天就能在这个亭子里休闲乘凉了,大家都非常享受这个过程。在这样的氛围中,嘉业社区的“回家计划”正在一点点地变为现实,那就是让更多的老住户都愿意回来,享受温馨幸福的大院生活。

  此外,很多社区在入户征求意见过程中不忘把居民的职业、爱好等信息做了登记,并据此组建了各种不同类别的兴趣小组,通过共同的兴趣把大家都牵出来,逐渐加入到社区大家庭中,真正实现了居民点戏、社区搭台、居民唱戏,而不是政府把想法硬塞给群众。

  采访中有这样一个画面定格在记者的印象中,那是在盛华苑社区的中心广场上,正中立着一根旗杆,在旗杆顶部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而这旗杆就是驻区党员刘庆吉认捐的。在这面国旗下,社区面向居民特别是大量未成年人的爱国主义宣传就有了更好的氛围。

  从“靠政府” 变成“靠大家”

  按照社会学的理论,社区是指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域共同体,它是一个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如果说改革开放前,中国城市社会是由一个个单位构成的,是“单位中国”,那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社会则是由一个个社区构成的,形成“社区中国”。社区成为社会的基础,是人们生活的家园,人们与社区发生着愈来愈紧密的联系,即使工作单位可能经常发生变动,但所居住的地方则会相对固定,所以共同缔造理所当然应以社区为基础。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徐勇: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党和政府的领导作用在社会治理中往往演化为包办代替作用,结果造成了“政府动手、群众袖手”,多见政府主治,少见群众自治,甚至出现“官民对立”,而人民群众中蕴藏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却没有能够发挥出来。徐勇说,中国数千年一家一户的农业经济下,人们生活在家户的私域环境,缺乏公共性,放任散漫,行为随意。而现代城市是无数人共同生活和交往的地方,特别需要超越私域的公共性。这种公共性不是自然而然生成的,需要相应的平台、机制和活动加以培育。从这一意义上看,每一个市民都是现代城市文明的缔造者,他们不仅是共同缔造成果的享受者,更是共同缔造过程的参与者,推进幸福沈阳共同缔造行动,必须强化群众的主体性。

  沈阳工业大学教授王吉发:

  政府管理要把资源和权限尽可能地下放到基层,充分调动基层社区和居民的积极性,将过去的由上至下的单向“管理”,向大家共同“治理”转变,让广大群众真正有热情参与社会治理,让他们真正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成员。政府要通过简政放权、厘清各层级职责边界、改进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健全服务网络,一沉到底。同时,要发挥居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构建“志工+社工+义工”的志愿者服务模式,让社区成为建设和谐幸福新沈阳,为民真办事、办实事、办好事的载体。

  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院长李郇:

  建设幸福沈阳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全市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首先要从老百姓最关心的地方做起,从公共空间做起,从房前屋后做起,通过提供公共休息区和美化街头绿地、社区公园、墙体等方式发动与组织群众参与。共同缔造还需要形成共识,通过重现地域文化、建立共同准则和培育义工精神三个方面来使群众达成缔造共识,从而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公评、成果共享”。

  来自基层的调查证实了这一点。

  盛华苑社区书记周凤梅对记者说:“并不是居民不愿意参与社区自治、参加社区活动,而是过去政府总是包揽有余,群众也没有自治的渠道。幸福沈阳共同缔造行动转变了社区建设单靠政府的方式,现在最大的改变就是群众从观望到参与,从被动到主动,从事不关己到争当主角了。”

  这同样是发生在嘉业社区的新变化。如今这个社区居民都在主动地建设着共同家园,不觉得这个事跟自己没关系,而是主动到社区请任务,想要为大家干点什么。人们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释放着正能量,正如有的党员说的那样:“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我很充实!”

  在社区的采访中,在与社区干部的交流中,在走向居民群众的生活场景中,可以清晰地感知到有一些新鲜的、尚在萌芽的、然而又是确定无疑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在沈阳老工业基地,在数量庞大的传统单位型社区解体,众多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之后,承接社会治理任务的大量基层社区的组织运行方式,经过了十多年的探索改造后,如今亟须进一步创新体系、转变模式、提升水平。共同缔造行动正是实现这种社会转型、完善公民有序参与的幸福之路。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着需要进一步宣传发动群众、扩大社会知晓率、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社会参与、加强组织引导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努力必将有力地推动沈阳的振兴发展和城市升级。

  按照沈阳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沈阳市将以社区为基本单元,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以群众参与为核心,以培育精神为根本,以奖励优秀为动力,以项目活动为载体,以分类统筹为手段,力争经过两年左右的实践探索,在创新体制机制、培育社会组织、壮大基层骨干、塑造共同精神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社会治理体系。到2020年,形成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社会治理格局,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沈阳特点的现代城市治理体系。届时,文明进步、民主和谐的社会生活,必将使沈阳的城市愈发美丽、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刘妮梁馨月肖春苹

  王雁摄袁野舒菲制图

 

  编辑: zfw04  
港口生产忙
  近日,大连湾辽渔深水码头生产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港区码头工人奋战在生产一线,迎来进出口装卸高峰。据介绍,今年以来大连海港口岸对俄贸易量大幅增长,据最新统计,中俄出入境贸易船舶共41艘次,较往年同期增长455%,进口货物12.人民政府
春回大地暖 水稻育秧忙
  天气转暖,春耕备耕到了关键时期,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