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怪男”砸铁西多家商铺
临街快餐店店员正在清理被砸坏的橱窗碎玻璃
■华商晨报 掌中沈阳客户端记者 蔡敏强 摄
本报讯(华商晨报 掌中沈阳客户端记者 郑孝然)早晨,大街边,赤膊男子拿着一米余长铁棍快速奔跑,见店便砸。
昨日7时许,沈阳市铁西区艳粉街上,一名男子将多间店铺门面和一辆路边停放的加长林肯汽车玻璃砸坏,后被警方当场控制。
目击者称,男子疑是精神类疾病患者,目前正在接受警方调查。
多家店面门窗、一辆林肯车被砸
昨日9时许,记者赶到现场时,被砸店铺均在维修门窗,清扫碎玻璃,这些店铺包括饭店、理发店、服装店和幼儿园等,至少5家店铺。均为门窗玻璃被砸坏,受损最重的整扇玻璃门被砸毁。
“7点我往店里送货时还没事呢,20分钟后听别人说我店被砸了。”一家饭店店主介绍,除门窗玻璃被砸,没有被盗或受到其他破坏。
一家幼儿园的玻璃大门被整个砸坏,一名负责人表示:“幸亏当时孩子还没送来呢,这下子只能暂时停课了,对我们造成的影响可不止是这一天。”
被砸的还有路边停着的一辆加长林肯汽车,该车多块玻璃被砸得破碎成网状。林肯车主介绍,被砸坏的车窗玻璃需要从国外寄回,维修费用高,维修难度也不小。
砸店男子疑似患精神类疾病
一名自称目击了砸店经过的附近居民称,砸店者是40岁左右男子,当时赤膊光脚,手持一米余长铁棍,沿着艳粉街见店便砸,“一边跑一边砸,砸几下就走,后来大家就撵他。”
另有目击者介绍,男子一边沿街快速奔跑,一边不时大声喊叫,见到追他的人多了,就往远处跑,“正好有辆警车开过来,刚开车门,男子自己就跳上去了,怕别人打他。”
“上车时,人家说给他喝点水,稳定稳定,他把杯子扔地上说怕有毒。”目击者称,男子的行动有异常。
记者了解到,经初步调查,男子是灯塔人,目前怀疑患有精神类疾病,但此前并无发病记录,其家属正在赶来。
■相关新闻
男子自锁家中开煤气
疑似精神类疾病发作
本报讯(华商晨报 掌中沈阳客户端记者 郑孝然)昨日10时许,沈阳市于洪区沈辽路一居民楼内,一些居民发现了逐渐散出的淡淡煤气味:“不会是他又发作了吧?”
居民口中的“他”是居住在该小区的一名精神类疾病患者,昨日上午,这名男子将自己反锁在房间内,随后从屋内传出煤气味。
11时许,记者来到事发小区。有居民称,煤气味传出后消防队赶到,与随即赶到的患者家属共同打开房门,关闭了煤气阀。
“男子自己在屋里躺着呢,有他妈在,见到生人也没怎么慌张。”自称是男子老邻居的居民称,男子今年约30岁,患有精神类疾病多年,一直与父母同住。
“他妈吓得不轻,哭着问他为啥要这么做,他也不说话。”居民介绍,消防队员确定险情排除后离开。男子父母称,该男子近日常表现出焦虑情绪,原本打算昨日带他到农村老家散散心。
■人数有多少
我省在管重症患者近13万例
记者从沈阳市安宁医院了解到,沈阳市精神类疾病患者人数呈增加趋势,且年轻化态势明显。此前,已知精神类疾病患者最年轻的在20~30岁之间,现在十二三岁在校生发病也不在少数。中青年阶段患者超过发病人数的50%。
截至2014年底,沈阳精神类疾病患者检出率为0.35%,每五个重症精神类疾病患者中就可能有一人有暴力倾向。
根据辽宁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辽宁省2013年度卫生计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2013年辽宁省在管重症精神疾病患者127964例。其中18岁以下的1844例,占1.4%。
■责任谁担
砸店男子监护人或将负民事责任
“如果这个人患精神类疾病,那我的损失是不是就得认倒霉了?”多名被砸店主有这样的担心。
辽宁安行律师事务所徐志国律师认为,追究精神类疾病患者的刑事责任可以归纳为3种情形:首先,如果患有精神类疾病,且在犯罪过程中处于发病期间,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经法定程序鉴定属实的,该人对其犯罪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如果是间歇性精神病人在没有发病,具备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情况下实施了犯罪行为,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对于精神类疾病患者在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期间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但应根据当时具体状态进行从轻或减轻处罚的量刑考虑。
对于限制行为能力者的犯罪行为,由其监护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徐志国表示,我国刑法规定,对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患者,应当责令其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必要时由政府强制医疗。
徐志国表示,因非病理性醉酒、服毒服药导致行为失控的,当事人要承担全部刑事和民事责任。
■遇到咋办
夏季患者易袭人 切勿“硬碰硬”
沈阳市公安医院工作人员介绍,夏季精神类疾病高发,闷热天气也是诱发主要原因之一,生活中要留点心眼儿,看到身边有“潜伏者”要提高警惕,保护好自己和身边人。
第一,天气是诱发精神类疾病复发的重要原因。
夏季狂风大作、阴雨连绵、雷声隆隆等自然天气现象,往往成为精神类疾病患者发作的自然诱因,此外夏季也是精神类疾病患者外出接触人群最多的时节。因此,家属应对患者加强监护,包括要求定期服药,如发现异常及早就医。
第二,嘈杂的环境容易使精神类疾病患者发病。
夏季,特别是夜晚,人流、车流增多,精神类疾病患者容易情绪紧张或者受到惊吓,导致疾病发作。
第三,特殊境遇可能激发精神类疾病患者潜在记忆。
比如有精神类疾病患者是因失去孩子或家人而得病的,当某种场景唤起其记忆后容易引发其病发。
警方提醒,遭到精神类疾病患者攻击,应首先寻机躲避。不要围观看热闹,甚至哄笑、辱骂、用物品打砸精神类疾病患者,切莫“硬碰硬”,因为精神类疾病患者攻击时,可能表现出有使不完的“蛮力”,越打越凶。若一时无法躲避,可放缓语气,尽量安抚。
华商晨报 掌中沈阳客户端主任记者 虞禄洋
■观点
应在康复等方面制订更完善规划
引导社会资源进入这一领域
目前绝大多数精神病人仍由家属居家监护。一方面,经济重负一般家庭很难承担得起,家庭式疗养也很难做到规律和专业;另一方面,精神上受到的煎熬和折磨更令监护人难以忍受。
可见,仅仅是倡议监护人做好监护工作,“让精神病人回家”,并不完全满足现实需要。政府、社会也该伸出手来,提供一些积极帮助,不能完全将这一群体的监护责任,加诸已经风雨飘摇的单个家庭。
因此,若想让精神病人有一个更好的治疗、监护环境,还需要从制度层面付出更大努力。
政府应该在康复机构、医生培养上制订更为完善的规划,加大公共财政在这方面的投入,同时也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引导社会资源进入这一领域,扩大覆盖范围和比例,让更多“有肇事肇祸行为及危险”的精神病人能够得到及时治疗。
其次,对于那些家有精神病人的不幸家庭,应启动相应救助、帮扶机制。如果政府和社会对其不闻不问,一旦家庭紧绷了多年的神经崩溃,则受到伤害的依然是这个社会。
当然,精神病人的数目如此庞大,也在提醒社会平日里对这一群体应多一些心理疏导,尽最大可能地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有通畅的宣泄渠道,健全的诉求表达机制。唯有这样,方不至于因为心情郁结、诉求堵塞而致病。
精神病人的回家路有多远,则整个社会的伤痛就有多深,相应的政府责任、社会责任就有多大。每一个人的人生都不该被漠视,甚至被放弃。
据《中国青年报》
■他山之石
香港社区都配专业工作者
安抚病人不良情绪
宁波市康宁医院情感障碍病房主任方泽忠表示,精神病患者也是人,他们同样能感知社会对他们的态度,他们渴望关爱和尊严。
对于如何帮精神类疾病患者回归社会,香港的经验值得借鉴。香港的社区都配备专业的精神科医务社会工作者,帮助料理精神类疾病患者的生活事宜,安抚病人的不良情绪,协调病人与家属、邻居的关系。
此外,香港的精神科护理,也从医院延伸至社区。医护人员会通过定期家访、电话联系,长期跟踪观察病人的精神状况,一旦发现病人病情波动,马上安排病人住院治疗。
为帮助病人融入社会,香港还为他们设置了庇护场所,例如中途宿舍,出院后的病人可在此居住两年,一方面接受照护,一方面通过工作自食其力。如果确认病人情况稳定,能融入社会,再让其回家生活。香港有50家庇护工场,为精神类疾病患者提供工作机会,在社区还有辅助就业部门,每位病人都在导师的辅导下参加工作。
我们不能忘了精神类疾病患者本身就是需要关怀的群体。只有保护好他们,不让他们生活窘迫,流离失所,我们才更安全。为此,家庭的关怀、社区的帮助和政府的兜底缺一不可。
据央视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