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佛寺村的吉祥“13”
安代舞。
那木吉乐表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胡尔沁说书。
村民们在排练查玛舞。
佛寺村,一个蒙古族聚居的古村落,三面环山,一面傍水,静谧安宁。300多年前,佛寺村的祖先颇费苦心,将村落构建成了蒙古族的传统吉祥结“乌力吉”状,希望子子孙孙吉祥如意。300多年后,走进这个古老村落,雄伟壮观的瑞应寺、四梁八柱的“沙影太”民居、错落有致的13条胡同,无不展现着这个古老村落的特有风情。
村落布局像大大的“乌力吉”
乌力吉,又称“盘肠”,是蒙古族传统吉祥结。 300多年前,佛寺村的祖先对村落的布局可谓用心良苦——从高处俯瞰,佛寺村的格局就如这传统吉祥结的形状。
走进村庄,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便是雄伟壮观的瑞应寺。这座古老的寺庙,始建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初具规模。蒙古族人称瑞应寺为“葛根苏木”,俗称“佛爷喇嘛寺”,简称佛寺。
眼前的瑞应寺,集满、蒙、藏、汉式建筑风格于一体,经历了300多年的风雨沧桑,依然气势恢宏。这里先后培养出了一大批蒙医药学、哲学、天文历法学等各个方面的专家、学者和优秀人才,曾对蒙医蒙药、天文历法、建筑工艺、文化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寺内保存了大量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珍贵文物,不仅反映了蒙古族独特的传统文化艺术特点,也反映了蒙汉及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共创文明的历史见证。
据当地村民讲,佛寺村就是伴随着瑞应寺的建设而兴起的。 30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佛寺村是蒙古族聚居的村落,全村1267口人,蒙古族人口占90%以上。
古老的村落充满祥和,僧人与俗人相处融洽。 53岁的村民齐学峰还清晰地记得儿时的情景,“我们小的时候家里困难,吃不饱,就有意到喇嘛爷家去偷他的饽饽吃。后来,喇嘛爷知道是我们偷他的饽饽吃,不但不责怪我们,第二天还多贴了几个饽饽给我们吃。 ”
村里和谐的场面处处可见。齐学峰的父亲就曾在瑞应寺出家,后来还俗和母亲结婚。母亲今年83岁了,齐学峰是个孝子,一直精心照顾着母亲的起居。他的家中,还长期供养着一位老喇嘛,今年89岁了,曾是瑞应寺的住持,是他父亲的同学,齐学峰一直悉心照料着他。
吉祥,是村民们的美好追求。在佛寺村,村民们多用蒙语讲话交流,过年的春联也是蒙文书写。齐学峰家今年春联的内容是“最吉祥的年月”。
村里的吉祥数字是13
从小就对民俗文化感兴趣的齐学峰告诉记者,佛寺村的街道呈东西走向,俗称胡同。如今,村里依然保留着原有的13条胡同格局。
村子最南端的胡同叫买卖胡同,现在成了集贸市场;村南的第二条胡同即“章楚衮地胡同”,是蒙医的鼻祖章楚衮地喇嘛的住址。
铺设考究的石条胡同,现在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了。当初,它为何采用0.4米宽、1.3米长的石条,又为何铺设4米宽、130米长,共有999块,至今很少有人能说清楚、讲明白。
接生胡同除了有借着生命延续的意思外,还有接着往生、生命无止境的意思。有趣的是,村里还有裤裆胡同、灰堆胡同……
万佛路北的弥勒胡同,最具风情。这里有典型的“前出狼牙后出稍”的瓦房,瓦房窗前的“吉祥结”与窗台上的“虎头”令人肃然起敬,两山墙和两侧影壁墙的砖雕更是精巧别致……
13条胡同错落有致,展现了村落别样的风情。
齐学峰说,蒙古族的传统习俗里,“13”是个吉祥数字。因而,村落的胡同建了13条。此外,村里的13个大碾子、13盘大磨等也体现了蒙古族的习俗。
佛寺村的碾子、石磨多,这里面还有更深的含义。 “碾子、石磨为石材,有硬度,但是它再硬也有轴心。如果没有轴心的话,碾子石磨便不能发挥它应该发挥的作用,这是用实物来教育人,是说人再强壮也得有心,离德离心不行。 ”
佛寺村的生态环境良好,三山、三泉、三坡、四沟,不仅赋予这片土地以神秘和神圣,而它们加在一起,也正好是13。
三山,即村北面的阿贵山,村东面的白花娘娘山,村西面的查干苏力德山,民间也称西敖包山。
三泉,一是村北的龙泉,传说是一世活佛和康熙皇帝戏说的泉水;二是祭祀龙王、祈求风调雨顺的乌达木头沟“阿若泉”;三是蒙语“命中注定大海”的“吉雅达莱泉”。
三坡,一是曼巴照,照是蒙语“坡”的意思,即瑞应寺曼巴扎仓的坡路,东西走向。二是达日汉照,即瑞应寺绿度母佛殿的坡,东北西南走向,现已修成关公殿和度母殿。三是查干煦日太照,即白伞盖佛母殿坡,南北走向,现在是佛寺村通往衙门村的必经之路。
四沟的命名,则充满了人情味。
喇嘛沟也称为“母亲沟”,在佛寺村的北面,与水泉村、喇嘛沟村交界,此沟以喇嘛扎木苏嘎布楚居住得名,它是环绕佛寺村的唯一河套,即西河。
翁沁沟也称“姐姐沟”,在佛寺村的西南,与佛寺镇查干村接壤,是一条生长有127种草药的沟壑,土色呈黑红色,植被繁茂,瑞应寺有“金马驹”常常出没于此吃草的传说。从远处望,此沟就像一位贤达的姐姐,手挎五彩花篮,欢迎来宾。
乌达木头沟民间称为“妹妹沟”,蒙语称柳树沟,在佛寺村的西北,此沟曾住有一位高僧,瑞应寺七世活佛、已故达·喇嘛健在时常来此沟祭祀一块长约35米、宽15米、高4米的黄色方石,意为寺庙的装钱柜。此石至今还在。
叉巴根金沟,被人们称为“姑姑沟”,蒙语意为“尼姑沟”,在佛寺村东北与衙门村接壤处。此沟东高西低,沟内白色沙石裸露,只有几棵野生的山枣树,年复一年地开几朵花,结几粒酸枣,让人苦涩中,心存丝丝美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