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虎子村史奎祥和他媳妇郭秀兰的故事
故事并不曲折,甚至非常简单,没有惊天举动,也没有豪言壮语。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近三十年如一日,与丈夫一起奉养两位老人和四个残疾的大伯哥。平淡的时光如水一般流过,蓦然回首,人生之中令我们感动不已的瞬间,只是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
黑沟好人
2010年6月的时候,王军从桓仁县人大常委会调到黑沟乡任社会治安办副主任。一开始,他手里的所有工作不是调解村民打架,就是调解村民为几分地纠缠不休,每天为此焦头烂额。王军琢磨这个事儿,为什么有的村上访的多,有的村却少?并且,令人奇怪的是,往往是一些日子过得富裕的人家在那里闹纠纷,而生活拮据,日子过得挺艰难的人家,却能一家人和睦融融,在邻里乡亲那里广受赞誉。王军于是向乡党委郑重提出,要在抓乡村道德建设,重树乡村和谐之风这方面做点事情。乡领导对王军的这个建议挺重视,让乡党委副书记林太权和王军两个人一起抓这个事。
记者在六道沟村采访时,见邻街的村民住宅的外墙上面画着壁画,写着诸如诚信、感恩、慈善、赡养老人、勤劳致富、勤俭节约、遵纪守法之类大字。在中华大地,道德载体从没有远离世世代代生息的人们。而他们可以用的载体有两种,林太权说,这是我们想出的第一招儿,搁六道沟村先下手,把这个街墙变为道德宣传文化墙,把古今道德模范写成故事,并配以图片和谚语、格言,加以宣传。这是小事,但是这个小事与弘扬正气,树立新风,提高全民素质联系在一起,那这个事儿就大了。
当然,还有另外一些招儿。比如,我们在2012年夏天开始,组织了挖掘全乡好人好事的活动,先后挖掘出来了以吕凤霞为首的6名拿得出、又发生在村民身边,具有极强说服力的道德人物,总结并推介、宣传其事迹。2013年10月,第一届黑沟乡道德模范事迹大会召开,在全乡引起轰动。其中的获奖者吕凤霞随后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冬日的阳光下,林太权与王军站在乡政府大门口,给记者讲解宣传栏里张贴着的黑沟乡道德模范先进事迹。
大会是头几天开的。这是第三届了,一共有七个人获奖。我们还为这些获奖者建立了档案,名之为黑沟乡“好人档案”。
起初
有可能是饮用水的原因,当时那个山沟里住着三户人家,每家都有聋哑人或智力方面残障的人。后来这三户人家都搬家了,那个地方不再有人居住,到现在也搞不清到底是不是饮用水有问题,到底有什么问题。史奎祥在兄弟五人中排行老五,是唯一身体健康的一个。他的4个哥哥,或聋哑,或智力方面有严重问题。
到了该成家的年龄,如果不能自己找个对象,那就求姑啊姨的帮着,给介绍一个,或者直接找媒婆给介绍。在村子里,一般都是这样的情况。史奎祥说,当时,绝对不敢找人给自己介绍对象。四个哥哥,三个聋哑、一个智障;母亲年纪大了,身体不好;父亲瘫痪在炕上,就脖子梗儿会动。你这种情况,谁家的姑娘愿意嫁过来?那她得多傻?她要是愿意,她爹她妈能愿意吗?她爹她妈要是也愿意,那他们得多傻?可是郭秀兰就这样喜欢上了史奎祥,要嫁给他。
那你爸爸妈妈当时是什么态度?他们当时也没啥态度,就是不管,由着我自己个儿拿主意。那你就拿了主意,到这个被村里人称为“火坑”的家里,过一辈子。就是,当时啥也没想,觉着他这个人挺好的,那就一起过呗。以后会遭遇啥难处,能怎么的,那都是走一步看一步,到时再说。郭秀兰说,没想到以后的日子能过得那么苦。
那你们是怎么认识的呢?郭秀兰告诉记者,相识也挺简单的。她与史奎祥从小就在一个村子里长大,沟前沟后的,打小就认识。郭秀兰家里姐妹三个,没有兄弟,比她大三岁的史奎祥经常到她家里帮着张罗农活儿,一来二去,就促成了这个姻缘。1986年,20岁的郭秀兰嫁到了史奎祥家。当然,她是有备而来,没走进这个家门时,就已经了解史家的情况,知道自己要嫁的这个人在家里是老疙瘩,有四个哥哥,三个聋哑,一个智障,他的父亲常年瘫痪在床,母亲身体不好,她还知道这一家子人生活非常艰苦,已经不知多少年没吃过荤腥了。但是,新的生活就此开始,令郭秀兰始料不及的是,知道会过苦日子,正如她自己所说,没想到能过得那么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