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十条保障”为校园足球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吉林:“十条保障”条条给力校园足球
本报讯(记者 赵准胜 张婷 刘文彧)日前,吉林省建立了以组织保障、师资保障、场地保障、经费保障、赛事保障、激励保障、教学科研保障、评价保障、基地保障、安全保障等“十保障”为重点的校园足球长效机制,为全省校园足球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据了解,吉林省长期以来就十分重视校园足球的普及开展,为全省校园足球开展提供有力保障。早在1964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就被国家体委列为足球重点地区,1993年又被确立为全国足球改革试点区,曾19次获得全国萌芽杯、贝贝杯、幼苗杯、希望杯等全国比赛冠军,并为30多所国内重点大学输送了150多名足球运动员,为中国足球队培养了40余名国脚,为全国省级足球队输送了400多名足球运动员,并多次代表国家参加亚洲中学生足球锦标赛。近年来,吉林省加大投入、实施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音乐、体育、美术器材装备项目,各地、县也加大投入,积极改善校园体育设施,各级各类学校塑胶运动场地逐年增加。长春市政府从2014年开始每年投资4000万元,用于开展学生课后校内阳光体育和艺术特长学习活动及“健康假期”评比活动。省、地、县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深入推进中小学校园足球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按照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的文件要求,2009年吉林省确定了以延边和长春为重点城市的校园足球发展战略,并纳入当地体育、教育发展规划。据了解,吉林省的校园足球改革着力于四个方面:第一抓普及;第二抓教学和训练;第三抓竞赛;第四抓“一校一品”的“1+X”运动模式推广。另外,吉林省还鼓励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体育学院等高校将教学实习与各地中小学足球训练和教学相结合,深入学校加强指导,提高水平,同时,也解决足球师资不足的问题。吉林大学、延边大学等高校有经验的体育教师还依照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和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正在编写新的足球课程用书,使足球教学内容更科学、实用。部分市州教育局还将足球项目纳入中考体育加试项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和学校参与校园足球运动的积极性。
今年上半年,延边州被教育部确立为三个“全国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之一,同时,吉林省还申报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71所,选派了一批教育行政领导和县政府领导及足球特色学校校长参加国家级培训,年内还将组织10名校园足球教练员赴法国留学进修,以提升校园足球改革的创新能力。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刘强强调:“引导更多的学校开展足球教学和足球竞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目的是实现校园足球的育人、健身、引领其他体育运动的三大功能,最终达到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和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战略目标。”
《中国教育报》2015年7月2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