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辽宁GDP同比增长5.8% 延续去年以来稳中有进总体向好的发展态势
上半年辽宁GDP同比增长5.8%
经济再次传递“暖”信号 延续去年以来稳中有进、总体向好的发展态势
2019年07月25日
经济发展总是在攻坚克难中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暑气蒸腾的夏日里,辽宁经济再次传递“暖”信号。
7月24日,我省公布上半年经济数据。经初步核算,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204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8%,延续了去年以来稳中有进、总体向好的发展态势。
源于苦干实干,成绩来之不易。
三次产业稳步发展、三大收入平稳增长、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重强抓”专项行动为抓手,按照年初设定的任务目标,坚定信心、保持耐心、树立恒心、万众一心,聚焦短板强弱项、精准施策攻难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了新进展、新进步。
形稳势更好,辽宁经济韧性十足;量增质更优,辽宁发展未来可期。
“稳”的基础更牢固
今年上半年,人均消费支出10709元,超全国平均线,位列全国第八。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出辽宁人的消费实力。
买买买!4300万人的“购物车”,拉动了经济的基本盘。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19.4亿元,同比增长6.0%。其中反映结构升级的新型消费商品增长较快,限额以上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零售额增长1.1倍,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84.3%,可穿戴智能设备零售额增长32.7%。
不只是消费。透过“半年报”,不难看出辽宁经济的稳之基更牢。
“稳”字,体现在三次产业的增长中——
农业稳,辽宁安。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设施农业等种植业态势良好,蔬菜、水果、花卉等种植业生产面积379.9万亩,同比增长4%。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增长,牛羊禽肉产量分别增长5.5%、3.2%、6.6%,水果产量同比增长5.0%。
工业稳,辽宁稳。上半年,我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受钢铁、炼化等行业生产形势稳定,重点企业产销平稳等积极因素的强力支撑,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从主要行业看,装备制造、石化、冶金、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增长,其中装备制造业、石化行业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别增长7.7%和9%。从重点企业看,华晨宝马、恒力石化、营口忠旺、沈鼓集团等企业生产增长较快。从主要产品产量看,全省68种工业产品中有44种产品产量保持增长,增长面达64.7%。
服务业,稳增长的重要基础。上半年,我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截至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7782亿元,同比增长9.5%,比上年同期高2.1个百分点,其中非金融机构企业及机关团体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2.5%,增速提高4.8个百分点;各项存款余额61453亿元,增长7.2%。旅游市场依旧活跃,全省旅游业实现总收入3189.7亿元,同比增长15.9%,接待国内游客3.2亿人次,同比增长13%;文化旅游项目完成投资100亿元,同比增长19.3%。
“稳”字,体现在三大收入的提升中——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38.2亿元,同比增长3.4%,高于全国地方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
企业收入持续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502.7亿元,同比增长7.3%,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668.5亿元,同比增长6.8%,占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75.4%。
城乡居民稳步增收。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089元,同比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243元,同比增长6.6%。
“稳”字,还体现在就业、物价上——
就业形势较好。上半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6.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63.3%。城镇登记失业率3.98%,低于年度控制目标0.52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6%,其中,城市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6%,农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4%。
这些分量足、成色好的数据,如深置的基石,支撑起了一座不断拔节的经济大厦。
“进”的步伐更坚实
今年4月,沈阳化工大学与海城市谦源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工业试验基地,开发“40万吨菱镁矿输送床闪速轻烧技术”,使每吨产品煤耗降低100公斤,粉尘污染降低率达到95%以上。
这是我省科技界“三定向”订单式成果转化的积极探索,试点经验已上升至国家层面,正向全国推广。
如同沈阳化工大学一样,我省一个个微观主体,似欢跃的浪花,汇聚起辽宁经济“进”的浪潮。
“进”,体现于结构之变、动能之变。
为解决结构性问题,今年以来,我省继续坚持腾笼换鸟,坚持从供给侧发力,瞄准需求,着力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大产业结构调整齐头并进。工业,重点抓好装备制造、石化、电子信息等产业升级,大力补齐消费品产业短板;农业,大力调减玉米种植面积73.6万亩,做大做强设施农业;服务业,着力发展金融、物流、科技服务、总部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今年前五个月,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48.1%,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42.0%,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1.5%。
新动能加快成长。上半年,从规模以上工业上看,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提高2.1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3%,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0.1个百分点。新产业新产品增长较快,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14%,新能源汽车、服务器、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1.1倍、1.2倍和7.6倍。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55.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291.9亿元,增长37.1%。其中,电子技术产品出口总额193.1亿元,增长68.5%。
“进”,来自于创新驱动、项目支撑。
创新是第一动力。今年以来,我省通过抓科技体制改革、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抓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努力把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上半年,全省主导产业集群预计实现产值2300亿元,同比增长10%;全省高新技术企业预计实现营业总收入4450亿元,同比增长13.5%;全省转化落地科技成果1693项;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54.8亿元,同比增长21.6%。
项目是重要抓手。恒力石化150万吨乙烯、中俄东线天然气管线辽宁段等123个重大项目已开工建设。宝马新3系及X2产品项目部分车型、恒力石化2000万吨炼化一体化等项目相继投产。
一组组鲜活的数字再次印证:面对成长的烦恼、调整的阵痛,辽宁转型升级正在显效。
“好”的趋势更明显
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指标,我省最新发布的实物量数据显示出了辽宁的后劲儿:上半年,全省货运量10.2亿吨,同比增长1.5%。全社会用电量1170.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9%。其中,工业用电量820.6亿千瓦时,增长5.1%。
看经济运行是否健康,既要看其“形”,更要见其“势”。今年以来,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正在加快集聚。
向好之势,来自改革红利的释放——
一场“及时雨”,浇灭了煤科集团沈阳研究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陈维军的“心头火”。
得益于全省范围内派发的“减税红包”,陈维军所在的企业预计将会减税300万元,这为企业下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拓宽了空间。
减的是税费,稳的是预期,增的是信心。上半年,全省累计新增减税246.8亿元,其中小微普惠性政策新增减税20亿元,超八成受益群体为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
减税费、优服务、宽准入、强法治……上半年,我省打出一系列“组合拳”,为民营经济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上半年,我省规模以上私营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高于规上工业10.8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5.1%,占全省比重达到70.7%。民营经济规模进一步壮大,新登记私营企业8.7万户,增长9%。全省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到360万户,同比增长8%。
向好之势,来自开放步伐的加快——
“一带一路”是主线路。上半年,我省华锦阿美、东软医疗等6个项目纳入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成果清单,居全国前列;不断加快推进辽宁“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中国—中东欧“17+1”经贸合作示范区、东北亚经贸合作先行区三大平台建设,全力打造“一体两翼”对外开放新格局。
招商引资是“动力源”。感知环境之优、潜力之大,德国宝马、沙特阿美、京东、恒大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在辽“抢滩登陆”。上半年,全省实际到位国内资金同比增长16.5%,注册资本项下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3.6%。
向好之势,来自区域发展的协调——
沈阳经济区,以沈阳为龙头的“四个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依托宝马、通用、华晨等龙头企业,以项目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协调发展;沿海经济带,大连“中日区域经济合作试点示范城市”争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项目、先进光源项目筹建,创新资源集聚力进一步提升;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效应凸显,腾讯、华为等知名企业入驻;辽西北阜新、朝阳和铁岭三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27.7%、15%和6.9%,居于全省前列;全省各县域将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有序推进,争创区域发展新优势。五大区域,就像五个手指头,攥在一起就是一个有力量的拳头,就能为辽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沿着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披荆斩棘、克难奋进,我们就一定能把良好的势头巩固住、发展好,就一定能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