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目前我区坡耕地面积超过1000万亩,严重沙化耕地面积达151万亩,这些地区水土流失和风沙侵蚀严重,是我区生态环境的‘脆弱区’,也是我区生态建设的‘主战场’。根据我国政府对世界的承诺,到2020年要实现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双增’的目标,我区的森林覆盖率必须达到16.8%以上,森林蓄积必须达到976万立方米。这样我们才能不拖后腿。”自治区林业厅厅长马金元介绍,今年,自治区将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列为政府重点工作,主要集中在南部黄土丘陵区和中部干旱带风沙区,通地直补政策和特色优势产业等,让贫困地区农民致富。
据了解,按照《宁夏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方案》,2015年至2020年,该工程所涉及的163.06万亩退耕面积中,退耕还林121.06万亩、退耕还草42万亩,涉及原州区、彭阳县、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盐池县、同心县、红寺堡区、利通区、海原县、中宁县、沙坡头区12个县区和自治区农垦集团。
目前,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下达我区2015年度退耕还林还草任务2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0万亩、退耕还草5万亩。在工程实施期间,优先安排生态区位重要、生态条件脆弱或特殊困难地区;及时确权发证,明晰产权,保持林权长期不变,允许依法继承、转让,项目政策补助采取“一三五年”兑付。与此同时,开展定期效益监测,在有条件地区大力发展经济林,优先选择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乡土树种,试点种植并推广钙果、文冠果等生态和经济效益较好的树种,改善生态和民生。(记者 陈秀梅)
相关新闻
退耕还林15年,宁夏完成1305.5万亩营造林
彭阳县昔日的荒沟、山头由黄色变成绿色,荒山变成金山银山,还赢得全国绿化模范县和全国园林县城的荣誉;地处中部干旱带的盐池县,曾是“风吹沙子走,抬脚不见踪”的严重沙漠化地区,如今被固定的沙丘上,长满了各种绿色植物……这些县区的变化,要归功于我区实施15年的退耕还林工程。
我区从2000年开始启动实施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工程覆盖全区除青铜峡市以外的21个县(市、区)及自治区农垦系统,惠及32.32万退耕农户、153万退耕农民。工程实施15年来,全区共完成营造林1305.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471万亩,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834.5万亩,中央累计兑现我区退耕还林补助资金106.16亿元。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工程实施以来,生态条件显著改善,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8.4%提高到目前的13.8%,南部山区植被覆盖度提高了31.3%,全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接近40%,每年减少流入黄河的泥沙4000万吨;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总面积分别减少了349.5万亩和38.1万亩。现有的退耕还林资源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469.8万吨,碳固定150.9万吨。
退耕还林是我区最大的直补惠农项目,退耕农户人均退耕还林面积3.1亩,中央累计兑现我区退耕农户政策补助资金75.21亿元,退耕农民人均享受政策补助4916元,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成为退耕农户稳定的收入来源。(记者 陈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