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智慧携手振兴
10月17日,沈阳秋意浓浓,可在“经济新常态下的东北振兴论坛”现场,却是一派春意盎然。
由东北大学和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发起,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四城市政府主办的这次论坛,汇集了东北三省和国家有关部委及研究机构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媒体记者等各界人士,现场讨论氛围热烈,各种观点交融碰撞,成为一场启迪东北振兴智慧的思想盛宴。
东北三省山同脉、水同源、民同俗、文同根,在经济新常态下,既有各自发展的不同侧重,又面临着“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相同境况。对东北地区遇到的问题,有的专家一语道破:“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体制机制矛盾突出。”给出的破解之道,更是精准。“合作”“开放”“市场”,发展的智慧始终紧扣这样一些关键词。“东北振兴有难题、有瓶颈,在这里,你可以找到突破困难、疏通瓶颈的‘钥匙’。”一位坐在最后一排的企业家感慨地说。
同样的发展境遇,同样的机遇挑战,东北三省各城市之间要携手合作,协同发展,充分利用彼此优势,形成产业优势互动的“经济走廊”;充分尊重市场、放活市场,给予企业宽松的成长环境,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思想观念要开放、经济合作要开放、人才引进更要开放,构建充满活力的对外开放体系。
这是一次发展观念的“切磋”,这是一次经济新常态下的智慧“碰撞”,这是一次兄弟城市携手振兴的和衷共济。期待此次论坛带来的新思路、新观念、新启示,能够带来东北振兴的新亮点、新局面、新境界!
打造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
沈阳市市长潘利国
东北是我国四大经济板块之一,哈尔滨、长春、大连、沈阳四城市地域相连、文化相近、产业相似、人缘相亲、性格相投,具有共同的“东北符号”和黑土地情结,面临共同的挑战和机遇,承担着共同的责任和使命,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将攥紧“东北拳头”,共同应对挑战、搏击风浪,打造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外的全国第四经济增长极。
推进协同发展,四城市应坚持协同开展科技创新,建立科技创新联盟,占领中国工业制高点,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典范。应协同推进产业升级,充分发挥东北工业门类齐全、体系完整的优势,形成各有侧重、互相补充、互为配套的产业布局,共同打造“东北装备”的品牌。应协同打造市场体系,实现区域内市场主体无差别待遇,推动社会保障体系无缝衔接,使区域市场内的人流、物流、能量流、信息流充分流动,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企业敢于到市场中去搏击风浪。应协同开发优势资源,打造纵贯东北三省的特色旅游带,协同打通连接欧洲的运输大通道,共同搭上“一带一路”战略顺风车,加快东北板块与欧洲经济融合发展。
此外,建议成立论坛秘书处,作为论坛闭会期间的常设机构;建立四城市政府间沟通协调机制,推动各领域合作;合作开展各类活动,将论坛的智力成果转化为政府的政策和决策、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合作实现共赢融入助推发展
哈尔滨市市长宋希斌
深化合作是当今时代的重要主题,面对经济新常态的挑战,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的振兴,不仅要立足自身优势,努力挖潜,更要注重优势互补、抱团取暖,在合作中实现共赢,在融入中助推发展。
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四个城市同为中蒙俄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应当在经济、贸易、文化各个领域全方位融合。哈尔滨作为国务院确定的对俄合作中心城市,是我国面向俄罗斯及东北亚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枢纽站;沈阳市装备制造业基础雄厚,研发实力突出,在加强对俄跨境加工产业基地建设合作中优势明显;长春市作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和哈长城市群的重要承载区,深化合作的条件十分优越;大连市凭借其东北重要的对外开放口岸和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拓展东北亚陆海联运新通道的基础非常坚实。
因此,要积极推动四个城市在对俄合作中优势互补、借力发展。建立对俄合作开放的联席会议制度,吸引内地面向欧洲出口的产业和资金向东北转移,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打造东北振兴新的增长极。
强化改革意识全面转型升级
长春市委常委、副市长王路
长春与沈阳、大连、哈尔滨同为东北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都肩负着辐射和带动各自区域加快发展、一同振兴的历史使命,在经济新常态下,促进东北振兴要强化改革意识、创新意识和开放意识。
强化改革创新,坚持以吉林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建设作为依托,完善政、产、学、研、用、金、介七方协同的创新机制;抓好转型发展,加强统筹协调,强化哈长城市群建设,进一步促进与沈阳的产业和功能互补,建好用好直通大连的陆路港;发挥生态优势,推进绿色发展,聚焦吉林省中部生态廊道的打造,把综合整治、中部城市群饮水工程等重大项目作为有力支撑,注重发展绿色产业;承接国家战略,扩大对外开放。
积极推动长吉图战略,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设东北亚综合物流枢纽,拓展长春至东北亚各大城市的航空航线;围绕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解决好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的民生问题,提高长春宜居宜业水平,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适应经济新常态以合作促振兴
大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曹爱华
为实现东北地区新一轮振兴,大连将进一步强化同三个省会城市和腹地各市的合作,推进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全力构建新亚欧大陆桥。
积极对接黑龙江与俄罗斯陆路、水路和航空口岸以及跨境经济合作区等项目,打造四城市间与欧亚大陆相衔接的高速运输口岸。加快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合力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以“制造+服务”的模式,推动机车、造船、工程机械等优势产业和石化、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国际产能合作。
发挥四城市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联合打造有东北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建立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合力培育实力雄厚的人才基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开展区域联合攻关和企业跨界研究,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区域生产力。用“互联网+”促进东北传统产业升级,借助信息技术,链接千万人的创意,推动传统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紧密融合,更有效率、更低成本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
建设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
东北地区现在面临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全国面临的普遍问题的一个缩影,只不过东北地区在一些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矛盾更加激烈、转型升级的任务也更加紧迫。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东北地区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夯实发展后劲,以及扩大与俄罗斯及东北亚经济贸易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十三五”期间,东北地区应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设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连通、发展平台建设以及对外经济贸易合作等方面,做好规划、积极推进。
“一带一路”成功的关键是互利共赢,只有在此基础上的合作才能持久和持续,并取得实际效益。因此,东北地区各省市要进一步明确本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以及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优势何在,需要补齐哪些短板,这样才能找准利益契合点,真正利用好“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政策红利。
对外开放是东北振兴动力的重中之重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开放度低是东北经济发展的最大短板,也是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体制机制改革难以破题的重要症结所在。扩大开放将成为“十三五”时期东北振兴的新动力,全面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实现对外开放的重点突破,是东北振兴的重要任务。
对于东北地区的扩大开放,有几条建议:一是加快在东北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二是服务“一带一路”,全面加快国际大通道建设,建设面向东北亚开放的基础设施和区域铁路网络;三是创新产业园区合作机制,如创新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业园区合作机制,支持设立境外产业园区,探索发展工业园区;四是扩大以金融为重点的服务业市场开放,鼓励支持外资企业来东北设立生产性服务企业;五是鼓励东北制造企业走出去,提升东北制造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六是研究制定“十三五”时期东北扩大开放的具体行动方案。
当前的东北问题与十年前截然不同
——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副司长杨荫凯
东北振兴成绩不容忽视,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冷静辨析。成绩可以透过两组数字体现:2003-2012年,东北地区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多,年均增速12.7%;2003年,东北三省人均GDP不足3000美元,到2014年逾8000美元。但是,2013年之后,受周期性、结构性矛盾的影响,东北地区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何全面客观辩证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我认为有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从问题的性质看,当前的东北问题和十年前那种大批企业职工下岗、大量企业关闭、社会民生凋敝的情况相比有着本质区别。目前的东北问题,更多是体现在经济层面的发展问题,但是这种情况若不尽快解决,也有可能传导到就业或者其他民生领域,损及持续稳定的局面和十年振兴成果。
第二个层面,从问题的根源看,目前这些问题既有和其他省份相同的,新常态下的速度变化、结构转化、动力转换等普遍问题和矛盾,同时又有东北自身的思想观念、发展方式、经济结构、体制机制等个性化问题,归根结底要靠深化改革来解决。
第三个层面,从波及的范围看,目前东北出现的这些问题,在那些与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类似的地区,也同样存在。所以,针对东北发展遇到的问题,既不能畏之如虎,也不能视之无物,应该冷静分析,化解危机,着力改善发展动力和发展水平。
破解东北问题,一是坚持深化改革、全力构建新体制。要真正以壮士断腕的信心和勇气,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路径,采取严谨务实的具体行动,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以至千里。二是推进创新创业,积极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充分发挥人才在创新创业中的核心作用,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三是坚持扩大开放,全力打造经济增长新平台。
东北问题绕不开国企改革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周放生
东北三省企业改革,突破点在国企改革,关键在于依靠企业内因,即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增强企业活力,促进企业发展。目前东北地区国企改革的主要矛盾是改革动力不足,要有鼓励试错、保护试错的环境,让政府官员敢于担责。
对于那些严重亏损、资不抵债的国企,要充分破产重整,可以花钱救职工,不可以花钱救企业,这是原则,企业一定要优胜劣汰。可以试点主辅分离、改制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但不宜再用下岗分流的办法。
企业的价值是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共同创造的,因此,人力资本与投资者利益共享制是公平的。这一改革措施,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解决企业发展的内因动力问题。
对接“一带一路”寻找新市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
丝路区域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丝路周边地区存在着巨大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中国特别是东北在这些方面很有竞争力。未来,要培育新的增长点,拓展新的增长空间,就需要去对接“一带一路”战略,通过这样一个广阔的合作,来寻找新的市场。在这个过程中,要构筑东中西部联动的发展新模式,建设连接南北东西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贸易投资合作和开放新平台并且通过调整产业布局来提升企业和地区的竞争力。
编辑: zfw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