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纣王安抚诸侯前要占卜吉凶

02.06.2017  08:27

  商朝都城宫殿原址复原图。(资料图)

  帝辛巡卜甲长20.45厘米,宽10.65厘米,河南安阳小屯出土。龟甲原件断为多片,部分残缺,后根据内容缀合。记录卜问商王出行情况,所卜时间自辛丑至辛巳,时间近两个月,出行之地都是殷墟附近诸地。字迹工整、秀逸。所属年代为商代末期,国家一级文物。

   核心提示

  那些存在3000多年的刻有文字的甲骨,称得上是无价之宝。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这些瑰宝与参观者存在一层隔膜。在专家的指点下,记者在旅顺博物馆几经努力,弄懂了其中的一件甲骨精品——帝辛巡卜甲。

  这个帝辛即是大家熟知的商纣王,通过这件甲骨上258个字记载的内容,我们看到了一个与想象中不一样的商纣王。

   被日本人掠走后一度失踪

  旅顺博物馆器物部馆员翟跃群伸出右手大拇指,左手绕它划了一周说:“现存于世界各地博物馆中的15万余件甲骨中,绝大部分只有拇指盖大小。”随即,他用双手的食指和拇指围成一块成年龟大小的空间说:“这样对比就可以看出‘帝辛巡卜甲’的不同了,在现存甲骨中,它的块头是屈指可数的,它上面刻有258个字,是刻字最多的一块龟甲,所刻字数在现存全部甲骨中位居第二。甲骨中刻有字数最多的,是一块牛的肩胛骨。

  之所以强调雕刻文字的数量,是因为甲骨价值的发现完全是因为上面刻有的文字。这种被人们称为甲骨文的文字是目前人类发现的最早汉字。

  我国甲骨文研究专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陈炜湛在他的《甲骨文简论》中,较为详细地讲述了甲骨文被人们认知的过程。发现甲骨文的时间也仅有118年,这种古老的汉字在中国大地上居然沉睡了3000多年。

  早在1899年以前,在河南省安阳县的农田中不断有甲骨发现,当地农民将其称为“龙骨”,捡拾后卖给药店,还有人终生以售“龙骨”为业。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这种药材到了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手中。王懿荣在检视药材时,无意中发现龙骨上刻有与金文相似的文字,惊讶不已。他本是金石学家,精于鉴别,马上就知道这种龟板一定很古老,便派人将文字比较清楚的甲骨全部买下。

  王懿荣经过考订,发现甲骨上记录的都是商代帝王的名字,而且文字奇古,认定是殷商遗物,于是开始大张旗鼓收购,不惜出重金收购,一片甲骨,他即出银二两。

  这个消息后来被清末重臣、金石学家端方知道了。当时山东潍县的古董商人范维卿收购了几片甲骨献给端方,他竟然每个字出酬银二两五钱。清代一两白银折钱一万文,端方一个甲骨文单字出价2.5万文,一时为之轰动,六文钱一斤的“龙骨”骤然身价数万倍,甲骨文声名迅速传开。

  1904年,正在南京同文书院读书的日本人岩间德幸运地收购到一片龟壳甲骨,并在当年学成毕业时带回日本,委托在日本京都大学工作的水野清一保管。1905年2月,岩间德再次来到中国,在东北推行殖民奴化教育活动。

  1932年,郭沫若听日本友人讲起此事,便请水野清一拍摄了这片甲骨的照片,还将其收录到他编著的《卜辞通纂》中,将其命名为“岩间大龟”。

  《卜辞通纂》出版,“岩间大龟”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名声大噪。之后,“岩间大龟”突然下落不明,此后学者在著述中,甚至包括后来的日本学者,都将其标注为“原物所在不明”。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报道
宋徽宗铸大晟钟为全国音高定调     17-06-02 08:08
元朝时浑河第二次改道 沈阳城市格局由此定型     17-05-26 07:57
秦汉时期 辽北异常寒冷(图)     17-05-26 07:54
沈阳铁西区有58个街名带“工”字     17-05-19 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