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散记
直到《财经》记者高胜科回老家以后,写了一篇《记者返乡》,痛陈故乡变了,人心险恶,道德尽丧。我再回头审视我的故乡,心中欣欣然,那山、那人,依旧淳朴亲切。
猴年春节,扶老携幼回到老家,这是山城重庆的一方小城。所闻所感很多,拾掇5个细节,与君分享。
场景一:正月初一下午,小城的公共图书阅览室里,坐满了读书看报的老人。他们品一口茶,悠哉游哉地翻阅着报纸,与阅览室外川流不息的人流形成一静一动的鲜明对比。而阅览室隔壁,是一家数字图书馆。只需下载图书馆软件,就可以在线预约、续借图书。小城的中学老师用数字图书馆备课。远郊区县的大妈通过数字图书馆学跳舞。时代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变了,但阅读精神不变。
场景二:两男一女推着一个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的老者兴高采烈地下坡。也许是因为过节太过兴奋,也许是因为聊得投机,没注意轮椅在路面上一个磕碰。老妇人当即摔在路面上,痛得大叫。家人连忙去扶,定睛一看,还多了两个陌生路人。扶不扶,在小城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场景三:嘉陵江边的朝阳正码头,沿江布满茶馆小舍。浩浩荡荡,蜿蜒盘绕,就像一条长龙。站高远眺,不远处耸立着巨大的跨江大桥。向下看,茶馆内座无虚席。山城人喜水,总爱沐浴在江风之中。而江水绿波荡漾,细看之下,竟然清澈如许。三两人群在江边嬉戏,却无人舍得破坏一汪清水。在小城,环境治理和公众保护相得益彰。
场景四:去超市添置年货,去百货公司购物,去简陋的小餐馆吃饭,几乎都可以用手机支付。移动支付的普及竟然在这样的二三线小城如此之广,连北上广的好些百货商场都无法做到。再比如,年三十晚上,发愁第二天的早餐。一家小吃店老板娘殷勤地说,我们不开业,但是可以送外卖。只要你预定好了,保证准时送到。在小城,老百姓对新生事物的敏感以及勤劳吃苦的精神,超乎想像。这也是重庆的经济增速能在全国遥遥领先的原因吧。
场景五:带幼子去重庆自然博物馆。正月初三下午,馆外密密麻麻排满了等待入馆参观的人群。为了普及公众的科学知识,博物馆每天发放6000张免费参观票。作为全国第二大综合性自然博物馆,馆内珍藏了11万余件动植物标本,其中还有一个巨大的“侏罗纪公园”。馆内常设6个专题展厅:恐龙世界(恐龙厅)、动物星球(生物厅)、山水都市(重庆厅)、地球奥秘(地球厅)、生命激流(进化厅)、生态家园(环境厅)。求知若渴的孩童在这片知识的海洋中含英咀华。
春节回乡,总是匆匆来,匆匆走。浮光掠影,难免以偏概全。这只不过是小城日升日落中,我偶然截获到的点滴信息而已。但在这细小的碎片信息中,仍感受到一个城市的淳朴和发展,感受到文化的扎根和传承。不是所有故乡都走向衰败,在我的故乡,读得懂中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