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城市围屏满族乡千方百计抗旱自救
7月15日,我市最高气温35摄氏度,骄阳似火,炙烤着大地。行走在乡间小路上,沿途越来越多几近枯死的玉米、泛白的花生秧让记者的心情越来越沉重。在兴城市围屏满族乡,虽然也有成片的黄叶玉米、蔫叶的花生,但更多因灌溉及时而依然翠绿的庄稼,还是让记者感到一丝欣慰。“去年旱怕了,所以今年我们乡动手比较早,上周刚刚发现旱情苗头农民就自发浇地了,我们乡里也立即组织在河套里打水源坑,为庄稼找水源。”围屏乡副乡长陈刚对记者说。
陈刚告诉记者,围屏乡有36645亩地,据7月10日统计,不同程度的受旱面积达到了1.8万亩。“虽然我们开展抗旱自救比较早,但旱情太严重,就一个星期的时间,现在旱地已经达到了两万五千多亩了。”陈刚说,由于控制比较得力,现在大部分田地还有希望,只有2000亩山坡地、瘠薄地、沙土地是重灾,基本就绝收了。
据介绍,围屏乡共8个村,3万多亩地中玉米1.03万亩,花生1.91万亩,另外还有4800多亩是开荒地,主要作物是花生、玉米和地瓜。在往户村与太平村的交接处,有一片低洼的玉米地,玉米秧底部的叶子都已经开始发黄,为数不多的花生地,也已经打蔫,叶子泛着白。陈刚告诉记者,这片地早些年是种水稻的,现在由于浇不上水,面临着绝收的危险。在北边村的一片大田里,记者在垄沟里挖土,20多厘米深也没见到一点湿土。
围屏乡的主要水源是张发河,是兴城六大水系之一。陈刚告诉记者,目前沿河两岸能浇的地有6000亩至7000亩。记者看到,整条河的河床都是干涸的。“上周我们组织村里从张发河里为农民打了120个临时水源坑,挖了一米半深见水了,但这只是下游,上游就挖不出水了。”陈刚告诉记者。太平村杨贤禄家有30多亩地,靠近张发河有五六亩玉米田,已经浇过了水,正准备浇第二遍。“这天太热,浇那一星半点的水根本就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太阳一暴晒,全蒸发了。”杨贤禄说。
为了组织好抗旱自救,围屏乡投入4万元挖掘了120个临时水源坑,40多个柴油泵和4000多米输水管线也投入到了村里。配合着乡里的20多个方塘,尽最大能力实施抗旱。在前些年实施“千斤粮”项目时,围屏乡建了20多个方塘,其中最大的100米长、50米宽,其余大部分都是40米长、25米宽的规格。目前所有方塘附近的田地基本都浇上了,但也只能浇4000至5000亩地。靠着水源坑和方塘,围屏乡能浇的地有1万多亩。
在缺水严重、水源不足的“硬伤”之下,围屏乡使足了力气抗旱,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水位下降、水源不足难以解决,他们还要保证生活用水,陈刚说,现在最难的是没有水源,去年冬季雨水少,春季围屏乡又比其他地方少下了两场雨,还没等到蓄水,水位又下去了,但他们依然会想办法,抓好抗旱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