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国宝西夏“鎏金铜牛”首次亮相沈阳
很多人对西夏的印象来自于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真实的历史是公元1227年,西夏被蒙古所灭,文物、典籍等都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曾经盛极一时的西夏王朝被逐渐掩埋在历史的尘沙之中,成为鲜为人知的“神秘古国”。
昨日,由宁夏博物馆和沈阳故宫博物院共同举办的“丝绸之路上的神秘王国——西夏文物精品展”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开展。包括镇馆之宝“鎏金铜牛”在内的26件国家一级文物亮相沈阳。“鎏金铜牛”出土于素有“东方金字塔”美誉的西夏王陵,代表了西夏最高铸造术的成就。
展览分为西夏文字、西夏工艺、西夏佛教、西夏建筑四个部分,共展出文物精品93件(套),从文字、工艺、佛教、建筑四个方面反映了西夏独特的历史文化面貌。
千年国宝“鎏金铜牛”亮相
鎏金铜牛身长1.2米,重188公斤,牛身横卧,两眼圆睁,头顶两角,角度优美,体态健壮,连中间脊背也隐约可见。它似乎劳作了一天,正在卧地休息。忽然听到了主人的呼唤,于是它抬起头,向主人望去。这只铜牛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从铸造工艺上也表现出当时西夏青铜制造的高超水平。
宁夏博物馆的专家介绍,鎏金铜牛出土于西夏王陵的太后墓中。牛朝着墓内的方向。西夏墓葬中随葬制作如此精美肥硕的铜牛,说明了牛和牛耕在西夏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为西夏农耕化的过程提供了实物佐证。
当初发现鎏金铜牛还有个小插曲。由于蒙古大军对西夏的毁灭比较彻底,所以西夏王陵几乎被毁坏或是盗掘一空。1977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发掘清理西夏陵区177号墓时,发现其空空如也。正当人们失望之时,一个年轻的工作人员突然踢到了一个硬物,正是这铜牛的一角。后来这头牛被大家称之为“一脚踢出来的国宝”。
世界上最早木活字版印本
古老的西夏文字很像汉字,方方正正。目前专家能辨认的西夏文字只有5831字。在此次展览中有一件文物,被列为中国64件禁止出国展出文物之一,它就是《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共九册,近十万字,是西夏时期文佛经纸本,是藏传佛教经典的西夏文译本,也是现在世界上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
它是用白麻纸印刷的,版心上部印刷的是书名的简称,下部标有页码,页码有汉文、西夏文、汉夏合文三种形式,每半面10行,每行22字,每个字大小1厘米左右,通篇字体繁复、周正、秀美,具有明显的木活字印刷的特点。
《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是1991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拜寺沟一座倒塌的古塔里被发现的。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是由于宁夏地处中国内陆,干旱少雨,干燥的气候使得这部古籍保存比较完好。
寒山寺因他而得名
一级文物镏金寒山铜造像,身穿紧袖宽身袈服,系腰带,右肩斜跨五个宝葫芦,腰左胯下挂一锦囊,赤脚而立。寒山又名寒山子,是唐代的诗僧。其诗朴实自然,禅意深邃,风格独特,《全唐诗》收有三百余首。史书记载寒山为人不拘小节,放浪形骸,在佛教禅宗史、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即因寒山和尚居住而得名。
1986年4月,银川市新华街百货大楼在扩建施工中,发现了一处面积不大的窑坑。经过考古人员的发掘清理,除发现有宋代和西夏时期的破碎瓷片外,共出土青铜文物10件,其中7尊佛教人物鎏金造像。这几尊造像,出土时金光灿灿,造型生动、形象逼真,具有极高的工艺和学术研究价值。
考古专家分析,有可能当年成吉思汗对西夏国施行大屠杀,西夏皇家寺院的和尚们,四散奔逃,可又不甘心让珍贵的佛像落入蒙古军的手中,于是将铜像收集成一包,慌乱地寻找离寺院较远处挖坑埋了。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主任记者王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