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服务国家战略,生态支点撬动区域发展

16.03.2015  15:56
                                                                    服务国家战略,生态支点撬动区域发展
  
  中国绿色时报3月16日报道(记者 田新程  王胜男  尚文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把“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明确为“三个支撑带”。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下,人们期待三大战略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济新常态下,三大战略的开发建设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服务国家战略,林业又该如何定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定要守护绿水青山,留住蓝天白云,增进人民福祉”……生态建设服务国家战略的话题,正在成为代表委员履职尽责、参政议政的重要方向之一。
  一带一路,区域发展还需生态保障
  丝绸之路,流动千年神韵,“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又一次为区域发展创造了崭新机遇。探寻沿线省份的发展思路不难发现,保护生态已成为共识。
  “甘肃作为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必须妥善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说,“甘肃以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为平台重点实施一批生态项目,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提供了重要依托和强劲支撑。
  青海将自身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角色定位为“绿色通道、战略基地、重要节点”。“三江源、青海湖、昆仑山,青海的生态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政协副主席鲍义志说,青海建设“全国生态保护先行区”,就是为了切实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到宁夏投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喜欢到宁夏旅游度假,是因为宁夏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民族团结这两张亮丽的名片。”全国政协委员、宁夏侨联主席朱奕龙说,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决不要“发臭的GDP”,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
  秦岭横贯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5个省份。全国政协委员、民盟陕西省副主委马玉红说,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应全面审视秦岭地区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进一步明确以生态文明为统领、以生态保护为核心、以旅游产业为支撑,把大秦岭变为国际生态环境样板区,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最美的风景。
  海南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生态环境是最强的优势和最大本钱。“海上丝绸之路是当前提升海南战略地位的一个最重要的机遇,这个机遇对海南下一步发展特别重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要保护好海南的生态,发挥环境优势。有了环境优势,未来海南不愁没有投资、不愁没有发展后劲。
  代表委员的声音,切合人民的期盼。“一带一路”沿线省份依靠生态支点撬动区域经济发展,值得期待。
  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发先保生态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长江经济带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意见》将“建设绿色生态廊道”作为重点任务之一,释放了一个清晰的信息,新一轮的长江流域开发将在不牺牲、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
  “长江流域的生态状况,不仅关系到我国数亿人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事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林业局副局长张洪说。他建议,国家出台专门的《长江流域生态屏障建设保护条例》。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江西最大的特色和优势。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真正实现全流域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林业厅厅长阎钢军说,江西将积极统筹推进九江长江、鄱阳湖及源头地区生态保护,进一步构筑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屏障。
  “水是长江经济带的纽带,要立足生态、着眼经济,以湿地保护为核心,充分发挥其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重要生态功能,以实现长江流域持续健康发展。”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政协原副主席陈清华说,长江中游湿地正面临着围垦和改造导致湿地面积锐减、湖泊游积加剧等一系列问题。他建议,编制《长江中下游湿地生态补偿总体规划》,建立长江中游湿地生态补偿协作机制。
  “经济发展意味着更多的人类活动,生态保护是经济带建设的基础。对于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视,正说明了国家层面是从长远考虑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水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徐旭东说。
  “长江经济带主要流域应该划定沿江生态底线,给流域披上保护外衣。”徐旭东认为,只有给人类活动限制一定范围,才能保障长江经济带更长远的繁荣。
  服务国家战略,林业主管部门职责明确。国家林业局正多措并举加快构建长江流域稳定、健康的自然生态系统:实施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将洞庭湖、鄱阳湖和丹江口库区、三峡库区等作为工程建设的重点区域给予支持,加快推进退化防护林改造。
  两岸青山一江碧水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未来,“长江经济带”将带动超过1/5国土、约6亿人发展。林业勇挑重担,必不辱使命。
  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之痛林业疗伤
  2014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重要部署。
  京津冀三地山水相连、空气相通,在生态治理问题上呈现出“一损俱损”的内在逻辑关系。当前,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生态应率先破题。
  “京津冀社会经济、社会事业等还没有协同发展和建设,污染倒是协同在了一起。三地相互作用,治理也应协同。”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主席吉林说,“APEC蓝”的实现就是京津冀协同治理的成果,大气污染治理应不分彼此,深度参与,共同担当。
  “生态良好才是最大的民生福祉,京津冀地区要协同发展,就必须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全国人大代表祝淑钗说,“被雾霾困扰的这些年确实不好过,现在有了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加上良好的林业生态作保障,我们治霾的信心增强了。
  “生态建设的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紧迫的任务,水土流失、风沙治理都需要林业发力。”全国人大代表、石家庄市侨联主席胡翎说。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年来,三地协同发展正在迈出实质步伐。
  北京市两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张承生态功能区建设为重点,深入实施水源保护林、风沙源治理等区域生态保护与发展合作项目,推进京津冀保中心区过渡带生态建设。
  天津市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年造林行动方案》,3年计划新增林地120万亩,林木绿化率将达到25%以上,形成“有路皆绿、有水皆绿、有城皆绿、有村皆绿”的局面。
  河北将与北京共同推进延庆、怀来联合建设延怀盆地国家级生态湿地保护区,持续推进规划100万亩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合作项目;与天津在滦河、州河流域承德、唐山、蓟县等地区,合作实施津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
  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表示,将多措并举为京津冀经济社会协调共同发展创造更大的环境容量和更好的生态条件。据记者了解,国家林业局将研究编制具体的专项规划,加大首都地区造林绿化、退耕还林还湖力度,建设一批环首都森林公园,推进风沙源治理、水源林保护、太行山绿化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强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打破“一亩三分地”,三地共唱一首歌。京津冀“联动”的绿色发展进行曲高潮迭起,渐入佳境。